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和创金服:无信不立,大数据驱动“普惠金融”新生态
2017-09-01 10:53:1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Admin  分享:

2016年被称为中国消费金融元年,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之后,消费金融开始进入全面推广期,在“政策支持+需求拉动”的双重驱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据零壹研究院估算,到2020年,如果考虑网上消费、O2O支付的发展增速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可能占据非放贷消费金融1/3的份额,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

行业迅速膨胀的背后,是风险的急剧增长。在征信体制不完善,贷款人群素质参差不齐等大背景下,团伙欺诈、组团骗贷、代办包装、内外串通骗贷等情况时有发生,作为金融“本质”的风险控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进行优质客户的筛选,如何预防各类欺诈行为,能否构建高效准确的风控模型,已经成为消费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其生存与发展。

 

大数据助力征信模式创新

如何判断借贷人的信用情况已成为网贷平台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今的征信市场,形成了央行主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格局。央行历时20多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用户数最多的征信系统,在对市场的监管上,央行则遵循核准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思路。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到来,仅凭央行征信系统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旺盛的超前消费需求。

首先,央行征信系统的覆盖极为有限,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前海征信发布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报告2017》指出,截至2016年9月,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有2927家接入机构,收录自然人数8.99亿,其中,4.12亿人有信贷业务记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有13.28亿人。因此,尚有9.16亿人,也就是全国的70%-80%人口没有任何信贷记录。传统的信用评分模型主要使用金融领域的历史借贷数据来预测和判断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所以传统模型无法给过去没有发生过借贷交易的人进行信用评分,造成“ 无记录”的借款人风险无法评估。此外,征信系统连接门槛高、消费信贷记录上报模式繁杂等问题,也仍是目前业内痛点。

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金融科技走上历史舞台。大数据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海量数据的采集与挖掘技术日臻成熟,成为推动我国征信领域新业态生成发展的新生力量。

利用IT技术优势、风险控制模型,大数据征信将个人在不同信贷机构、消费场景、支离破碎的海量数据整合起来,经过数据清洗、分析、校验等一系列流程后,加工融合成真正有用的信息。当借款人开始在消费金融网站上申请一笔小额贷款的瞬间,数以万计的数据点正在毫秒级运算内已向你扑面而来,构成了针对借款人的多个维度的立体模型。互联网时代让每个人在网上的行为数据越来越透明,所有碎片化的用户行为,比如浏览器的浏览记录、电商购买记录、常用联系人、各种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都可以被抓取作为借款人授权使用的数据源,勾勒出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轨迹。此外,大数据信用还能够满足评价结果与信用信息的同步,也就是说,当受评对象的信用信息发生变化时,能够对其信用进行快速及时的计算,保证了信用的动态实时性。

 

 

 

数据驱动,金融普惠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征信领域,将对征信行业产生深刻影响,也将成为引领金融科技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如何有效依托场景、创新性使用新技术、平衡风控的效率与效能,打造新型的智能风险控制系统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使命。

作为一家以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和创金服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用科技服务金融,成熟的大数据的智能风控系统已经成为了和创金服的核心优势之一。

和创金服首创了全线上风控认证审核模式,利用人脸识别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辨识别,确保用户的身份真实性、意愿真实性,“3分钟授信,5秒放贷”,完全打破了传统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式。同时,和创金服采用了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通过获取用户的资产情况、履约记录、个人身份、用户关系等信息的基础上,从用户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消费能力”来判断出精准地征信画像,从而来评估债务人的偿还能力。此外,和创金服还构建了反欺诈系统架构,支持实时监控、分析及实时更新数据库。通过反欺诈模型的数据分析重现信贷人群的行为特征,达到对欺诈行为更加精准识别的效果。

此外,凭借自身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和成熟的风控技术,和创金服还推出了稳定高效的金融大数据产品——年轮数据。结合和创金服自身平台和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风控数据,通过API和插件工具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数据产品和反欺诈评分等数据查询服务。帮助企业在反欺诈、贷前信审等风控管理环节拥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

“大数据风控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金融服务平台要稳健的发展,对风险的防范需求会越来越高。” 和创金服创始人兼CEO房平表示:“因此,不断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风控技术,控制好风险,是当下及未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和关键所在。”

 

责编:刘依依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