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领导干部应如何加强人品官德修养
2017-08-08 20:28:1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Admin  分享: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做人要有道德,为政更要修政德。领导干部是党的形象的“化身”,是群众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党性的集中反映。对于领导者来说,为政以德就会造福于民,为政失德必然招致危亡之祸。因此,人品官德始终是领导干部立身、处世、从业的根基和不懈追求。

 
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必须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古人云:“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性格决定成败,品格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良好的人品官德能弥补才能上的不足,而才能永远弥补不了人品官德上的缺陷。领导干部为官掌权,地位特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领导干部绝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而必须放下架子、放低身段,用仰视的眼光同群众交往,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必须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古人云:“做官,必先学会做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领导干部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公权力,其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对广大干部群众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个干部的蜕变,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人有不良的爱好、生活习惯,必然会招致不法之徒的攻击和利用,成为被拉下水的把柄;一个干部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清正廉洁。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个人的生活情趣问题,不做不义之事,不染不正之风,不交可疑之人,约束“生活圈”,净化“娱乐圈”,纯洁“社交圈”;要增强自律意识和党性修养,努力学习党纪、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明辩事非,谨言慎行。
 
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必须确立实事求是的为官态度。求真是认识世界,务实是改造世界。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实事求是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实事求是体现在官德上,就是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当一名好官,必须自始至终地把实事求是作为官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最高准则。有人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实际上,老实人吃亏不是事物的必然规律。因为老实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占过什么便宜,没有得过什么不义之财,也就经受得住检验,忠诚老实最终会赢得组织的信任和别人的敬佩。阳奉阴违、弄虚作假、首鼠两端,其真实面目迟早会暴露无遗,最终必将聪明反被聪明误。领导干部确立求实为本的做人态度,就是在政治上忠诚老实,不投机钻营;在思想上光明磊落,不隐私藏秽;在工作上勤奋实干,不弄虚作假;在作风上求真务实,不媚上欺下,真正做到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立身,靠实实在在赢得信赖。
 
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政之道,要在得人。事业因得人而兴,因失人而衰,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善于发现人才是首要环节,善于团结人才是一种本事。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但未必有显著的标识,关键在于善于发现。如果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不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去调查研究,抱着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观念不放,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实绩,那就发现不了人才。要更多地发现人才,就必须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新观念、新视角来认识和对待人才,又坚决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以新机制、新体制来识别和选拔人才。发现了人才,还要善于把他们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人才如同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精心的呵护和适宜的环境。人才不是完人,可能有锋芒和棱角,甚至有缺点和不足,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爱才之心、容人之量,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氛围。领导干部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深邃高远的战略眼光,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才能掌握人才工作的主动权,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对人才。
 
(通讯员张锦林)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