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出现在深圳西西弗书店做新书《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分享会,敬一丹谈到,她曾经“与一个80后聊天,说到‘工农兵学员’一词,他满眼迷惑。当他拿起手机,猜他要去百度。他可以查到相关的史实资料,而敬一丹想给他讲的是一个个人的故事。”1970年至1976年入学的高校毕业生,即工农兵学员的学历。
通过阅读,敬一丹可以和不同群体的读者进行交流。比如面对小读者时,因为代沟,她其实不那么自信,但阅读拉近了她们的距离,而且这种沟通和交流变得非常有意思。敬一丹说,全民阅读唤起了人们很多的灵感,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其中。目前,敬一丹已经出版了7本书,有不少内容都是来自于她在央视工作时主持的节目。对于“媒体人”这3个字,敬一丹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在敬一丹看来,媒体人就是职业的沟通者。现在沟通方式那么多,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障碍却并没有减少,所以现在媒体人的记录、传播都是这样一个目的,让所有人能够彼此沟通。敬一丹期望,通过写作展现一个电视媒体人眼中的种种社会变化,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就是我期待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敬一丹说,自己写作也是为了沟通。她曾经出过一本书《声音》,书中的内容来自央视节目《焦点访谈》,敬一丹从节目组成千上万的来信中选择了100多封,编成了这本书,这些信的内容覆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本书的副题叫“一个电视人与观众的对话”。敬一丹说,如果自己不是媒体人的话,是听不到这些来自于各个角落的声音的。“每封信送到我们办公室的时候,我都在想这封信经历了什么。有的信封落款特别长,比如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村民小组。”所以,敬一丹深深地觉得,这些难得的声音仅仅听到是不够的,作为媒体人,她要替这些声音传播,把这些弱者的声音放大。“放大弱者的声音、传播智者的声音,这是媒体人的本分。”敬一丹如此表示。虽然现在退休了,敬一丹仍然践行着媒体人的职责和本分,只不过她换了一种方式,那就是写作。敬一丹觉得,工作时通过镜头、话筒和大家沟通,退休以后,通过文字和大家沟通。本着媒体人的记录意识,她和大学同学们一起创作了《我:末代工农兵学员》一书,通过记录那个年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向现在的年轻读者展现一个不同的青春。而《我遇到你》中的你,既是指敬一丹的职业平台、她喜欢的栏目,也是指遇到的充满变化的时代,还有采访中各种各样的人。当她离开职业这个角色的时候,这些曾经的沟通都让她特别珍惜,最后沉淀下来的内容,她就写在了这本书里。
敬一丹在现场特别推荐了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退休后,敬一丹还一直主持这个节目。“不是说这个节目需要我,是我太需要这个节目了。不是说这个节目做得有多好,是这个节目中的人太值得尊敬了。”敬一丹说,《感动中国》里的人物是能够让人有信心的。她促成捐书的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就是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像郭小平这样的人,我每次跟他接触,都会觉得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的阴影、不如意,但是这些人都能让你对生活产生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敬一丹说,她也希望白岩松赶紧找一个年轻搭档,“但他没找到之前,我就在这儿盯着。即便以后我离开了,我也是这个节目最忠实的观众”。
谈及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敬一丹说自己写书都是有感而发,“但是我觉得退休以后太怀旧了,我才62岁就这么怀旧,等到七八十岁的时候怎么办呢?所以我想要不要克制一下怀旧,先干点别的。”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