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非遗展迎新年 浙江濮院百人“抬阁”民俗唤醒乡愁
2019-01-07 14:29:52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中新网嘉兴1月5日电(记者 胡小丽)八人抬一阁,两人护左右,阁中面容姣好的孩子幻化成武松、许仙、林黛玉、穆桂英等人物,上演着“打虎”“借伞”“读西厢”“挂帅”……如此,前后八阁总计百余人声势浩荡地穿越人群,热闹不已。

  为迎接新年,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在近日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上,重现了当地28年未见的“抬阁”民俗,一些人从中寻到了年味,一些人则被唤起了久违的记忆。

图为贾宝玉林黛玉。濮院文体站供图

  “我以前就是站在上面的武松”“我妈妈小时候也在台上扮过”“依稀记得绑在台上的小姑娘真漂亮,时不时有人用叉,叉上去一些食品给她们吃”……

  据了解,濮院“抬阁”起源于南宋,盛行于明清两朝,时称“百花台巡游”,是中国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要为祈求风调雨顺,地方太平。

  “秀水濮院镇醵金为神会,结缀罗绮,攒簇珠翠,为抬阁数十座,阁上率用民间娟秀幼稚装扮故事人物,备极巧丽,迎于市中。远近士女走集,一国若狂。”嘉兴名士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曾如此记载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三月三日濮院百花台巡游的壮观景象。

  往后,因朝代更替或战事,该民俗未能长久延续,虽偶有复办,但频次和规模远不如历史记载。今年72岁的杨文希回忆濮院上一次举行的“抬阁”,已是1990年往事,“年轻一辈对这项民俗几乎一无所知。”

  濮院镇文体站站长吴运湘是此次“抬阁”民俗得以重现当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2018年年初,吴运湘就已开始筹划。期间,他为了尽可能还原这项民俗,前后多次拜访大家公认的“抬阁”传承人杨文希,希望请老同志“出山”担任艺术总策划和台阁制作负责人。

图为梁山伯祝英台。濮院文体站供图

  杨文希成长于书香之家,曾受父亲影响,从小耳濡目染,琴棋书画都略通一二,此前也多次参与过“抬阁”的举办。在吴运湘看来,想要做出一个合格的台阁,需要这样的积累。

  “台阁涉及到音乐、戏、景、情等元素,缺一不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文希介绍整个台阁景的搭建中,制花尤为费时费力,“古时纸稀少,就用通草替代,会将做好的花插在由竹篾编织而成的花器上,现在有专门的皱纸,稍微方便些。”

  做好的花或其他工艺品的摆设也是有讲究的,杨文希指着“宝黛共读西厢”一阁谈道,“黛玉住的是潇湘馆,竹子的清幽是她的气质,宝玉的性格就用热烈的牡丹来表达。”

  谈到选角,杨文希介绍主要是儿童,“根据角色的需要,比如猪八戒脸大些,宝玉脸方的好看,黛玉需要尖脸,不考虑男女。”

  在许多人看来,此次的“抬阁”巡游已经很成功,但吴运湘和杨文希依旧觉得有遗憾。“主要是这次的音乐非现场演奏,而是用音响播放的。”吴运湘解释。

  传统的濮院“百花台巡游”,音乐是魂。配合着整体的节奏,前面锣鼓开道,后面江南丝竹收尾,热烈不失优雅。

图为《三国演义》。濮院文体站供图

  谈到这儿,杨文希立马哼出了曲子《四合如意》,声音抑扬顿挫,手作拉京胡状,架势十足。

  吴运湘则已开始为下一年的“抬阁”做准备,“一些道具只要不坏明年还能继续用,孩子可能要换,身体长得快……”临近采访结束,吴运湘还不忘抓着杨文希,让他出一份这次的总结,好让下次办得更有味道。(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专题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 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今日推荐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