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王”艺术之源
明清“黄公望热”
明代董其昌晚年之作:《山居幽赏图》
2董其昌倡导“字可生画不可熟”
晚明,将“黄公望热”推上顶点的是有着京官与书画家双重身份的董其昌(万历十七年,董其昌中进士,并入翰林院,后还担任过南京礼部尚书,不过因为当时朝政不稳,董其昌多次出仕又多次辞官)。这也与明晚期的社会思潮有关。
当代著名学者朱良志先生说,“明代中后期禅宗思想流行,崇尚狂禅的风气在士大夫阶层蔓延开来,儒家温柔敦厚的哲学受到极大的冲击。这股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就是以怀疑传统和拷问经典、 宣泄个性为其根本特点的。”
在这股文化激进主义狂潮之下,“尚奇”之风笼罩晚明。著名戏剧家、《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说:“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据当代艺术史研究者白谦慎分析,汤显祖的话透露了三层意思: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亦步亦趋形似他人的作品(即使古代大师的作品亦然);第二,这些作品是“不思而至”的自然表现;第三,自然表现的结果“怪怪奇奇”,不可预测。汤显祖认为,好的作家首先要是一个“奇士”。与之相呼应,当时的名士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袁宏道也认为“新奇”才是无比重要的东西,书法家王铎、戏曲家李渔,也呼应了士人群体对“奇”的文化追寻。
白谦慎认为,“奇”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议论的中心,这就造成了一种社会语境,处于这种语境中的人们,好奇也猎奇,惊世骇俗的标新立异之举受到鼓励和激扬。
此时的“文坛祭酒”董其昌(字玄宰)对于“奇”的美学表达,用了另一个字:“生”。董其昌说,“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
在明代中期,画坛存在着沈周、文徵明为首的“苏派”画风与曾经占据金陵画坛主流的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画风的竞争,最后以“苏派”的获胜而把艺术中心转移至苏州。
董其昌以儒、诗、书、画皆佳的宗师身份,长期主动与元代大家赵孟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