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编绳60载的非遗传承老匠人:将美好感情传递给其他人
2018-11-13 09:12:17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中新社石家庄11月10日电 题:编绳六十载的非遗传承老匠人:将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

  作者 李晓伟

  手指上下左右翻绕压挑,彩色线绳如音符般欢快跳跃,几十秒功夫,一只顶着萌萌“大眼睛”的“小蜻蜓”便在葛恩光手中“诞生”。

  “在我看来,这些五颜六色的线绳都是‘活’的。”68岁的葛恩光自6岁起就与“绳子”打交道。她说,随着时代变迁,绳结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花样繁多的“中国结”。

  中国绳结艺术可追溯至远古结绳记事的历史,数千年来由实用演变成装饰手艺。

  走进葛恩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的工作室,入眼处,小而唯美的“紫蝴蝶”“太阳花”“小靴子”,以及春花、麻绳大挂件等各类作品,把仅10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装饰成了五彩斑斓的绳结世界。

  葛恩光自学编织绳结,不断探索创新。2010年,葛恩光的中国结制作技艺入选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恩光说,传统绳结技法只有蝴蝶结、如意结等十几种,但优秀的绳结匠人能够根据需要将技法相互搭配,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这都是在千万次练习中磨练出来的。创作复杂作品时,常常编了拆、拆了编,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成功。”

  “创新”,是葛恩光常挂在嘴边的词。为此,已近古稀之年的她常常要“揣摩年轻人的心思”,为绳结艺术增加各种新元素。在她看来,千百年的传统绳结艺术,只有不断创新,吸引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才有传承下去的活力。

  “中国绳结,每一种都拥有特别美好的寓意。”葛恩光说,在编织的时候是开心快乐的状态,才能将美好的感情赋予到绳结上,传递给其他人。“每到编绳结时,平时生活里的烦心事也随之消失了。”

  随着年岁增长,原本只将绳结作为“个人爱好”的非遗传承人葛恩光,越发迫切感到“责任感”的沉重。除了接收学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走进了她的工作室。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技艺,往往一教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把创新和传承当作“首要工作”的葛恩光,如今正在探索将新材质线绳引进自己的绳结艺术,赋予绳结以新的生命力。同时,她积极寻找着更多喜欢这门技艺的人。“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实在可惜!”(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专题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 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今日推荐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