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一个正在崛起的创新创业高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青海青年迎来了立业建功的最好时代。无数青年信心满怀地加入“创客”行列,却掣肘于场地、资金、技术、经验、市场等因素难以尽施拳脚。面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青团青海省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培养创业人才、培育创新项目为统领,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青海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交出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青年创业就业人数节节拔高,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越来越多的创业实体崛地而起,谱写了历史新篇章。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速度”。2009年,团省委发起成立了青海青年创业园,利用创业各方面优惠政策,为全省大学生、青年创业提供筑巢引凤的平台。2013年,创业园二期投入运行,将创业园一期进行整体搬迁,办公面积达到2528平米,一批有创新的青年企业入驻,部分创新型企业填补了我省高新科技产业的空白。2015年,发挥青海省青年创业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共青团自办、企业领办、社会承办等方式,打破省、州、县层级模式,目前建成14个创业分园,延长了孵化链条,扩大了覆盖面,形成了总园+分园、办公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创业辐射区,汇聚了以互联网+、电子商务、新能源科技、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型创业企业。在全团树立了共青团本身做创业孵化器、创业融资的标杆,在全省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共青团今后做好创业就业工作积累了经验,铺平了道路。创业园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第二批众创空间”“2016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单位(平台)”“省第一批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优秀创业孵化基地”“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省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同时,积极争取落实“双创”项目,在省团校实施总投资3788.44万元,建筑面积16323.28平方米的青海省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建成后,将为更多的创业青年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场地、政策、保障、援助及相关的公益性服务。目前,大楼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六大平台”点燃创业“新引擎”。针对青年创业中人才培养不够、缺乏创新和资金短缺瓶颈,团省委从2015年开始谋划以创业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培育为统领的创业孵化、培训、资金、宣传、电商、加速等六大青年创业平台建设,探索了共青团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一是创业孵化平台,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建成的14个创业分园园内外累计孵化企业903家,成功孵化毕业企业103家,资产规模50万元以上68家,500万元及以上6家,扶持创业青年815余人,直接带动就业人数4430余人。二是创业培训平台,增强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在农牧区,联合省扶贫局创新农牧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和青年领头雁“1+x+y”分级分类培训模式。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举,集约化利用省内外优质创业培训、指导、孵化资源,激发贫困地区青年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拓宽创业视野,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认可,编入《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优秀案例》。累计落实培训资金1360万元,举办培训班26期2876人,带动贫困户6204户,贫困人口和青年就业7755人,人均月收入2300元左右,带动青年创业519人。在城市,开展创客沙龙、项目路演、创业论坛、青年企业家进高校等90余场次,培训青年年均2000余人次。三是创业融资平台,降低青年创新创业门槛。累计发放青春创业扶贫行动小额担保贷款29753.7万元,直接受益个人和团队成员3780人,带动贫困户1620人,带动贫困人口和青年就业7383人。同时,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青创中银帮”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贷款640万元。四是创业宣传平台,提高青年创新创业成功率。先后组织97家青年创业企业参加省内外展会,签约落地资金4210万元。举办各类创业大赛16项,发现和培育1200余个创业项目,推荐20个优秀项目参加全国赛,获得1金3银6铜和2个优秀奖。与中国银行协商共同启动“寻找高原青年创客”活动,对外推介青海特色项目(团队)32个,帮助23个企业打开省外市场,获得社会融资2650万元。五是电商创业平台,拓宽青年创新创业渠道。开展电商培训4292人,累计为30名电商创业青年发放小额贷款912.5万元。促使苏宁易购西宁特色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民和、平安、乐都项目落地。六是创业加速平台,开启青年创新创业加速度。与青海海博律师事务所、青海尚诚会计记账有限公司达成加速孵化合作协议;联系8家孵化企业提供财务咨询及其他专项服务。
----人才培养撬动双创“大蛋糕”。青海是农牧业大省,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好本土人才这个“大基数”是破题之眼。因此,团省委始终坚持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创业人才,培育创新项目的动力源泉,做好为全省培养输送具有创业潜质的青年才俊和培育孵化具有创新创意的小微企业的源头工作。围绕“双创”人才培养,团省委在理顺青海青年创业园总园和分园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从创新创业意识、知识、品质、能力融合培养的角度出发,搭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和支撑平台三大平台。课程方面,联合省扶贫局创新农牧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和青年领头雁“1+x+y”分级分类培训模式,省内外集中培训14天,设置涵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强化创业培训精准度针对性。实践方面,大力开展覆盖面广、参与面大的“寻找青海高原青年创客”、创业大赛以及青年创业论坛和创业孵化器论坛等系列活动,促进创业青年在做中学、在学中思;支撑平台方面,打造187名企业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常态化深入农牧区、高校开展“寻找高原青年创客”、导师服务进基层47场,从创业项目、信息、场地、政策、资金、咨询等方面为创业青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青海新能源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炀、青海炫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占成等5名创业青年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拔尖人才;海北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洛桑尖措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领军人才。
----创业带动就业开创“新局面”。采用“思想引导+技能培训+就业见习”三段式服务模式,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工作。一是抓观念转变。以基层团组织为载体,邀请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和企业负责人开展青年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取组织活动、主题团日、网络交流、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就业观。各基层青年综合服务平台为青年提供职场规划、职场心理、再就业指南等后续服务。二是抓技能培训。与省人社厅建立联系,长期合作开展农牧区青年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各级团组织共培训5.2万余人,实现就业5000余人。邀请青企协会员、青联委员等社会力量,以讲座、面对面交流、网上视频等形式,开展短期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特别面向刚毕业大中专学生开办“大学生就业培训讲座”,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就业目标。三是抓信息服务。线上通过青春之海、青年之声、青海青年创业园网站、微信平台和领头雁微信群、青年创业之声等把青年就业信息,像连锁超市的商品一样呈现给广大青年;线下通过青海青年报和面对面交流为青年提供就业政策、法律以及就业岗位方面的信息。四是抓平台建设。建好用好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加强与人社、财政相关部门的联动,与企业的互动,指导各市州、县区、高校建立创业就业工作服务站64个,就业创业见习基地835个,为3498名应届毕业生、青年农民工提供见习岗位,1367人被录用。实施“千校万岗”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摸底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就业观引导、参观培训、帮助对接岗位等工作。与省工商局、人社厅、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7场,提供就业岗位2.3万余个,近9600名青年现场签约。
----“五个结合”推进精细化服务。探索“五个结合”创业服务新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延伸服务手臂,延长服务链条,推出一批青海特色创业产业、创新项目。一是坚持总园和分园建设相结合,拓展服务平台。抓好青海青年创业园总园和各分园业务对接的同时,分园实行年度考核机制,确保充分发挥分园的职能和作用。二是坚持园内与园外孵化相结合,延伸服务手臂。园内通过提供多项补贴解决入驻企业资金、场地等问题,园外通过提供创业帮扶补齐入驻企业创业短板,形成了辐射全省的孵化链条。三是坚持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延长服务链条。线上通过青春之海、青年之声、青海青年创业园网站等新媒体推广创业青年和企业;线下面对面为青年提供创业信息和一站式服务。四是坚持集中指导与服务基层相结合,深化导师服务。在集中举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青年领头雁培训班指导的同时,开展导师服务进基层活动。五是坚持工作宣传和项目宣传相结合,发掘推广项目。加强与省内外各媒体、团中央各类宣传平台的联系合作,建立创业青年资源库和创业项目资源库,宣传推介创业工作和创业项目。
在“双创”的氛围下,青海青年创业就业工作迎来了崭新时代,相信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必将引领全省广大青年踊跃投身到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去,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勇于创业、敢于创新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开创青年“双创”工作新局面。(王小霞)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