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底线走新路 摆脱贫困奔小康
刘东明
2016年8月25日,刘东明参加忠信镇石笋村农民夜党员干部上讲堂活动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北渝南之交,辖10镇4乡83个村(社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省经济发展困难县。
如何摆脱贫困?道真县委县政府始终勇于担当,率35万各族人民群众孜孜以求,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把道真打造成脱贫攻坚示范区、黔渝开放合作创新区、仡佬文化旅游体验区、特色农产品集聚区,争做融入重庆的‘桥头堡’,勇当北部突破的‘先行军’,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成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新道真”的奋斗目标和2018年全面脱贫、2020年同步小康的战略路径,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向贫困发起了总攻。
2016年3月23日,刘东明率四家班子和县直部门调研指导大沙河仡佬文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
一、贫穷落后:道真长期的“心病”
一是贫困人口较多。2014年底,按照2736元的新贫困线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02万人,贫困发生率16.36%,且多数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和交通闭塞地区,靠政府帮扶后的自我脱贫能力弱,对这部分贫困人口扶贫难度大,稳定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经济总量不大。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44亿元,仅为遵义市的2.17%;人均GDP为16278元,为遵义市的53.5%;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3.48亿元,仅为遵义市的0.43%;财政总收入6.58亿元,仅为遵义市的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7亿元,仅为遵义市的2%。三是产业结构不优。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4.7︰18.6︰46.7,其中,一产还是粗放型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没有形成现代农业;二产中,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占比小、效率低,支撑带动能力不强;三产虽然占比较大,但总量不大且还处在低层次水平发展阶段,不能有效形成为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四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方面,部分乡镇通达公路等级低,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全县原建制村中还有部分村公路未硬化、部分村民组不通公路,交通仍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水利方面,全县安全饮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电力通讯方面,一些地方还存在用电不保障、线路老化等问题;一些地方通信网络信号存在盲区。
刘东明在三桥镇接龙村调研农业产业,向群众了解村民蔬菜种植情况
二、摆脱贫困:一场输不起的歼灭战
(一)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力”
积极开展“十破十立”、“五个梳理”、“高速路将通,道真怎么干”、“大扶贫时代,我们怎么干”等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彻底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摆脱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坚决杜绝“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把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入脑入心,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思维大创新、经济大发展。多次组团到上海、重庆、贵阳等地考察学习,促使党员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