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等。
《大秦帝国之崛起》正在热播,秦帝国的传奇般的兴衰史成为人们反复讨论和思索的话题。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孙立群说:“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600年崛起史,15年灭亡。传奇般的历史值得琢磨。而且,他留给后世的,也绝不仅仅是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百代行秦制,它的影响,贯穿两千年,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了。”
秦国崛起的启示
秦国建立于公元前821年,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并不起眼,军事、经济、文化、制度都去东方诸国甚远,孙立群说:“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个西方小国变成横扫六合雄视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堪称奇迹。战国纷争,同时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秦国的变革其实很晚,此前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吴起改革等都在秦之前,最早的要比秦早一两百年,秦国直到公元前360年左右商鞅变法才真正进入快车道。”
后发的秦却最终走在了列国之前,统一天下,孙立群认为和秦国改革更加彻底有关系,他说:“以前说到秦,往往更多关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小段时间,但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思考秦崛起的历程,其实经过了之前漫长的积淀,艰苦的奋斗,绝非一蹴而就。这其中,制度立国的因素很重要,秦的变革是全方位且稳定的,政治、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的制度变革,依靠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长久的坚持,尤其是秦孝公之后,制度的稳定使秦国一直保持强势,把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而在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秦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文化,如歌曲中唱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样的奋斗精神,今天依旧有它的现实意义。”
秦国留下了什么
从封国到统一,六百年秦国的崛起史,却在短短的15年中走向灭亡,秦朝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测和评论。但在历史学家的眼里看来,秦国留下的绝不仅仅是经验和教训。
车同轨、书同文、长城、都江堰、郑国渠……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遗产,秦留给后人的,还有两千年不易的基本制度。对此,孙立群说:“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业,在当时,它缩短了战国时代旷日持久的战乱,260年战国,在短短10年中结束。在后世,它强化了统一意识,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并且影响深远,后世两千年,统一的意识一直没变,为两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秦15年而亡,但秦所建立的种种制度,并没有断裂消失,而是一直延续下来,孙立群说:“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关河空锁祖龙居
重新认识秦国,梳理两千年里秦国的遗产,是历史学家应有的态度,但肯定秦的影响,并不意味着秦的一切都值得肯定,孙立群说:“当皇权高于一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变得肆无忌惮,秦的灭亡有很多因素,但自毁长城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短短15年,千秋梦碎,帝业成空。孙立群说:“无人制约、无法约束的权力疯狂放纵,真正变成孤家寡人,站在权力的最高峰,四顾无人,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也自己把自己葬送掉了。后世总结秦亡的教训,一个‘暴’字并非无因。所以汉朝尽管承袭秦制,但却做了很大的改良,比如革除肉刑,一直到了唐朝,通过礼法之间的中和博弈、实践当中的不断摸索等,才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制度。”
古今的根本区别
复兴传统,钩沉历史,传统文化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孙立群说:“传统时代的一些精神、原则,确实有可用之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古今之间的根本区别。”
从传统到现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后,现代社会在很多地方已经与传统相去甚远。孙立群说:“人们早就明白,人治社会是绝非值得赞同的社会管理方式,今天是依法治国的时代,人治的那一套,决不能拿到今天。”
传统社会亦有法律,不论是儒家的以礼为法,还是法家的严刑重典,法律从来都不曾或缺,但孙立群指出,传统的立法和现代的法律是不一样的,他说:“中国的礼法传统,现在看来,肯定是落后的。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公平正义,和维护皇权的传统礼法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人说法律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传统礼法维护的等级制度,本身就是不公平。”
当然,传统的礼法精神亦非毫无可取,孙立群说:“有一些原则、精神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强项令、法不阿贵等,古代有很多公正严明的清官,今天依旧值得敬佩。当然,必须分清楚的是,我们可以赞扬那些严格执法的官员的人格和操守,但绝不代表认同他们所维护的礼法制度,这是两回事。”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