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还能重回诗意生活吗
2017-02-22 08:13:2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中国诗词大会》余热未消,这档综艺节目引发了无数人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认知的潮流。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一档古典诗词和现代娱乐方式结合的节目,让许多人觉得,这可能是古代文学再一次焕发活力的契机,使我们重回诗意的生活。但也有人认为,不必过分夸大节目的影响力,如同所有流行的东西一样,这只是一次旋生旋灭的时尚现象,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也无法再回到诗意的时代。

●正方

古今并无隔膜

叫不醒装睡人

诗词节目大火,有多方面的原因,诗词本身会勾起人们心底的情怀,但同时也和宣传方式、包括评委本身引起的争议等有关。但无论如何,希望这类能够引起人们重新关注诗词的节目越多越好。因为目前看来,还是有些不够的。诗词大会形式还比较单调,仅仅通过比赛、背诵的方式来弘扬古典诗词,效果未必理想,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形式,或许会更好,更能够引发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觉得古今有别,时代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古代文化的生命力也就不足了,其实不然,这种观点有点儿夸大古今断裂的关系。固然,古今相比,时间不同了,社会组织也不同了,但古代的社会组织难道就一样吗?清朝和唐朝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但他们同样读《诗经》,读《乐府》。当然可以说有传统和现代之别,但人的基本感情是一样的,人际关系也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变化,变的只是如服装、交通,还有一部分的生产方式而已。古人见鲈莼而思故乡,今天人也会睹物思乡。

有人说生活在大城市里,袅袅炊烟已经不见了,但这种比喻其实很狭隘,因为都市丛林的生活,毕竟只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见到炊烟的,所以不必夸大这种差距。西方人现代化更加彻底,但也没见谁说就不再读莎士比亚,不再读四大悲剧了。

说到西方,也有人会说,诗歌在西方也变得小众了,也衰落了。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第一,诗歌在西方从来都是小众的,但中国不同,中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西方人可以不读诗,中国人一定要读诗,因为诗对我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有诗教的传统,诗歌不仅是艺术性的审美,更是教化的工具,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今天振兴传统文化,发掘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藏,就不能忽略诗歌这个庞大的世界。

同时,从生活上说,生存的需要满足之后,自然会诞生出精神的需求,而对中国人来说,诗歌无疑是承载文化、价值、精神活动极其重要的载体。人应该回到诗意的生活,也可以回到诗意的生活,道理本就是这样的。

然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总是会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证明我们已经不需要诗歌了,或者不能再获得诗意的生活了,其实这只是懒人的借口而已,我们不是不能拥有诗意的生活,只是不愿意去做。

传承文明不是口号,也不是读几本书,背几首诗、几篇文章就够,它需要努力地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要去身体力行地做。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学班,读经典、背诗书,但他们自己永远都只是站在门外面等,并不打算自己也读,这样孩子除了多背了几篇不大理解的课文之外,还有什么收获呢?连诗意都不理解,诗意的生活又从哪里可得呢?《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学习传统经典,是要从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价值、所表现的意境、所描绘的生活情趣,从中得到快乐,但是现在,有几个孩子在乐学呢,反而大多在苦学。

●反方

诗意让人向往

但无法回去

一档综艺节目,让人们重新回味古典诗词,重新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和美感,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同时,如果觉得可以就此让人们重新重视起古典诗词,获得重回诗意生活的契机,那就过分夸大了,我们远没有这样的契机。

其实节目本身所展现出来的诗词,人们大多不陌生,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人们都念过,以前既然没有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后恐怕也很难,当然,有这样一个节目,让人回味一下,未尝不好。

人当然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养,但是诗歌这种东西,就和音乐、美术一样,整天去KTV的人,未必有多少音乐素养。这些东西除非在生活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出现在生活中的频率较高,否则就很难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而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生活压力这么大,确实不太容易有太多机会和时间,去享受古典诗词的美。所以,我想回到那种诗意的生活,恐怕很难。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的生活,也未必就如诗词中的那样。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人留下的诗篇文章,确实是他们生活的体现,但同时也是经过文学加工的,陶渊明、李白他们真的过着那样的生活吗?我们往往只是通过他们的作品,间接地想象他们的生活,因此觉得他们过得非常有诗意,但其实未必。比如杜甫的诗,他在仕途失意之后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他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远没有那么诗意。

当然,不能说古人的生活就完全没有诗意,那种农业文明下恬静的生活是有的,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一样了。在古代,城市生活并不占主流,哪怕有的人在城市里做官,但退休后终究要回到乡村。同时,他在城市里的生活,其实也挺无聊的,一般来说,在外地做官的时候,不能带家小,而且同僚之间的往来也非常少,不被允许,偶尔有远方的朋友来访,才备酒待客,诗酒唱和,非常风雅。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则不一样,娱乐方式非常多,人们可选择的空间很大,年轻人往往更钟情于游戏、唱K、旅游、聚会等,老年人可能更愿意去跳一跳舞,活动一下。

所以,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普遍处于衰落、边缘化的状态,非独中国如此,全球都如此,这和城市化、工业文明有关系。有一种说法,说读诗的没有写诗的多,诗歌更多成为一种小众的爱好,大家在网络上发表,互相沟通、欣赏、借鉴等,但已经很难对社会产生普遍的影响了。

古典诗词甚至比现代诗的状态还好一点儿,毕竟我们从小就背,也有不少人退休后把写诗当作种有益的业余爱好,因此,写古典诗词的人可能比写现代诗的更多。但这也是相对的,和其他娱乐方式相比,仍旧非常少。

当然,从人类的生活方式看,诗意的生活总是令人向往,但向往未必意味着可以变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前一段时间我们几个朋友游玩,一起联诗,回来后写成一个长卷,感觉非常有趣。这些活动对古人来说,可能只是某种生活的常态,但对我们来说,却要刻意营造才有可能偶尔为之。艺术当然永远需要,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很难回到那样的生活中了。

●主持人说

兴观群怨不学诗

诗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有特殊的作用,它不仅是艺术性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价值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传统的社会伦理最重要的体现之一。诗的这种社会功能在《论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有这么多的功能,抒发情感、观察社会、人际交往、表达意见,乃至于忠孝节义,自然科学,全在其中,这样的诗怎么可能不重要呢?

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这是一个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的时代,我们可能更加自我,而不是别人的附属品,我们的兴观群怨,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用非要依靠诗才能完成;我们更不必“思无邪”,老天爷赋予我们思考的自由,“思有邪”又有何妨呢?我们还不必“不学诗无以言”,它的逻辑是言谈举止能够依照特定的伦理规则,今天的社会,法律保护每个人表达的畅通,言不及义也可被容忍。

诗意的生活,当然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任何一个经受过现代生活和思想洗礼的人,他所向往的诗意生活,就不仅仅是“思无邪”式的诗意。

本版主持周怀宗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