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点滴汇聚暖流
2017-01-14 09:15:32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赵欧仁  分享:

 

 

 

即将过去的这一周,发生了不少有趣、引人深思或者令人悲伤的新闻。我们撷取了其中一些事件,邀请评论员们谈谈各自的观点,给予平凡抑或非凡视角的解读……

孕医跪地抢救引众赞

北京晨报:来自重庆的报道,一名老人倒地受伤,后脑勺出了一大摊血。万州区太龙镇卫生院女医生谭永超恰好遇到,她忘记了自己已身怀六甲,只记得自己是一名医生,不畏严寒,跪地对其进行抢救,直到救护车到来。

李冰洁:在扶不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焦虑时代,老人倒地无人扶,而谭永超作为一名身怀六甲的孕妇,却毫不犹豫地跪地抢救,表现出熟练的职业水平,彰显了一名医生的良知,也解释或回答了诸多饱受舆论争议的问题。女医生不顾怀孕六个月的身体和风险,跪地抢救倒地受伤的老人,完全是职业习惯,实质是职业伦理,也就是医生的医德和天地良心,这是不需要任何外力推动的,也没有任何外力可以阻止,所以,请善待医生,他们并非坏人,即使吃了回扣,事实上这笔账也不能完全记在医生的头上,而是制度约束不力,没有从源头杀下药品采购价格,别把看病贵的板子全打在医生头上。

售票机不妨进社区

北京晨报:“现在大部分人都通过网络购买火车票以及通过自动售票机买票,但高峰时段的取票扎堆影响了部分旅客的出行。”合肥市政协委员吴涛建议,可多在市内增设自动售票机,方便市民购票、取票。

郭元鹏:铁路部门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属性,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实现了网络售票,人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在电脑上,在手机上订购火车票了,这是个好事情,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劳累和奔波。可是,在领取车票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自动售票机”多是安装在了火车站之内,车站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自然就会拥堵不堪。应该推进“自动售票机”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厂,只有这样才能让乘客提前领取车票更加方便。2015年,江苏徐州的铁路部门就将一批“自动售票机”安装在了工厂里、校园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这些地方有很多购买车票的群体,要让他们不要劳累,不要往返,就能轻松领取预订的车票。可以说,这样的做法是温暖的,事实证明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预约服务传递暖意

北京晨报:春运首日,太原南站新推出的“智慧服务平台”将正式上线运行。老人、孕妇等特殊旅客还可提前预约候车、检票、送站等一站式服务。

刘予涵: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乘坐过火车的旅客都知道,检票进站时,不仅要排长队,还要验票。为了防止耽搁时间坐不上车,许多旅客都是拖着行李紧赶慢赶。尤其处于春运的当下,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感到出门不容易,更别说是老弱病残孕这些特殊群体了。此时,他们多么希望有人帮一把,哪怕是搭把手扶一下,也能使他们从容地进站上车。铁路部门推出的老幼病残孕预约服务,开通了绿色通道,使他们进站上车、下车出站以及旅途过程中都有专人帮助,不仅给他们极大的方便,更是温暖了他们的心,让回家的路变成了充满浓浓爱意的温馨路。

预约服务看似小事,对于身体健康的旅客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老弱病残孕的旅客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民工返乡需贴心关怀

北京晨报:春节将至,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准备骑摩托车回乡过年。记者获悉,“铁骑返乡”公益项目今年还将继续。据悉,农历腊月廿一到大年三十期间,“铁骑返乡”的农民工可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省的中国石油加油站得到免费加油等多项帮助,加油站还免费提供热菜热饭、姜汤热茶,还可帮助联系摩托车修理,全程不限量。

和法堡: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无不凝聚着农民工的艰辛与汗水。仅凭这一点,农民工值得我们尊重和关爱。从某种意义上讲,关爱农民工其实也是关爱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所以,送农民工返乡过节,全社会都义不容辞。当然,要真正让农民工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真情的力量,带着喜悦、满意回家过年,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帮助农民工追讨被欠工资、传授安全行驶知识、赠送途中急需用品等等。

家庭共济呵护健康

北京晨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报了该省医保个人账户活化政策,明确个人账户历年资金可用于支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配偶、子女、父母的医疗保障费用。浙江省也成为国内率先出台政策允许家庭成员之间医保资金进行共济互助的省份。

白峰:医保资金本身是救命钱,既是国家对于职工的一项福利政策,而且也是每个职工个人保险的一种方式,如同储蓄生命一样,让这部分钱发挥最大化作用,尤其是在每位职工需要时能提取出来钱,并用于治病和救命,这才是医保的核心。浙江省实行医保个人账户可“家庭共济”,就是真正结成了“家庭生命共同体”,也是“家庭医保共同体”,受益者是一家人,这样才能真正盘活医保资金,让医保资金不再是死钱,而是活钱,更是生命钱。“家庭共济”一人参保,全家沾光,更是全家的生命,其支撑起了生命一丝温暖,带给人们的是生命的救助,更是民生幸福的获得感。

公租房温暖人心

北京晨报:厦门公交123路“夫妻档”驾驶员王民喜和关勇君,将一个“福”字贴在了位于翔安新城洋唐居住区的新家大门上,“身为外来职工,能够入住公共租赁住房,真的很高兴!”他们说。

钱夙伟:公租房于外来打工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温暖。如今的高房价,即使是二手房,于打工者来说,在异乡再购一套住房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而随着房价的居高不下,私人房的租金也是水涨船高,大部分打工者的收入并不多,支付房租后,还会有多少钱可供养家糊口?也因此,现在外来打工者于居住只能将就,住房条件大多令人堪忧。大多数企业打工者宿舍拥挤不堪,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有些白天是工场,晚上当睡房,有些打工者长期居住在既不遮风也不挡雨的简陋工棚,冬天寒风袭人,夏天蚊虫叮咬,不仅苦不堪言,而且还有安全隐患。将外来打工者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为他们提供公租房,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是政府对他们实实在在的关爱,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爱心、包容和大气。

■一周聚焦

让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报载,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家中有家训,71.7%的受访者认为家风家训应包含“孝敬父母”,55.8%的受访者认为家风家训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有很大影响,68.5%的受访者建议父母从小教导孩子了解家训。

有人说,传统的家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传承传统家训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下尤其具有特别正面的积极意义。家风家训源于古代亲缘宗族社会,包含着家规、族法,实际上就是宗族大家庭的价值观体现。历数古代社会的家风家训,无不一心向善,或者家和万事兴,或者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尊老爱幼、正直坦荡等要求大家践行的告诫。这些不仅在处理宗族事务中成为衡量标准,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延续先辈的优秀品格,明确是非观念,这尤为重要。

当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但是,往往都将目光局限于分数与学识,而对品德的教育缺少系统。正如报道中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些道理家长应该从小就教给孩子。那些性格很好、学习很棒的学生,大都拥有良好的家风。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都谦逊礼貌,努力奋斗。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来教育孩子。

家长除了需要以身作则,更要在道德上对孩子进行管束,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而在向孩子们宣讲家风家训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对家长们进行了一次教育?更关键的是,家庭的风气端正,社会的风气也会充满正气。因此,家风家训的传承应该大力提倡。

编辑:紫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