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游山西一处名胜,进得大门先见古戏台。戏台前,我问县文物局长说,这戏台你们整修过?文物局长很是惊奇,瞪大了眼睛问:“您怎么知道?”因为整修是修旧如旧,且已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绝对看不出任何痕迹,所以他甚感惊奇,以为遇着了古建筑研究的真正高手。
后来还有一次,同几人闲聊,一人浏览新到的某报副刊版,一文题为《家在半村半郭 人称非僧非俗》,他觉得只这题目就很好。看那题目,我觉得读来有点别扭,就说可能弄错了吧。看报者往下看了一会儿,说人家这是引用古人之语,并且指给我看,意思是说并没有错。原来那题目撷取自明代文人屠隆之联,文中所引屠隆联为:“楼窥睥睨,窗中隐隐江帆,家在半村半郭;山依精庐,松下时时清梵,人称非僧非俗。”我看后说,那就肯定弄错了,应该为“人称非俗非僧”,“依”也可能为“倚”之误,不信你去查吧。那家伙还挺较真,马上转身开电脑上网去查,查后喊道:神了,真弄错了!然后抬头看着我,应是奇怪我怎么能一眼就看出错了或者对古人文字竟记得这么准。看他那惊奇的神情,我开玩笑说:你以为只有钱钟书先生是神人吗?
戏台前的文物局长和上网查屠隆之联者,当时都以为我有什么特别的眼力和水平。其实我对古建筑从无研究,哪能看出戏台整修有什么问题,只是看到柱子上的楹联撰得不错却挂反了。古人是绝对不会把上下联挂反的,只有今人才会弄反。于是我告文物局长说:你们将两边的对联挂反了。文章题目,其实我此前并未读过屠隆这副联,《家在半村半郭 人称非僧非俗》之题显然为对联形式,而对联有其规律,后四字作“非俗非僧”读来才稳顺。古人佳联,那就更不会是“非僧非俗”,所以断定是该文作者引错了。
好的对联,与诗词一样,虽短小,却为精美的艺术品。对联不但要寓意好,有顺序安排和层次布局,更有技术方面的对仗要求。平仄相间,上联结于仄声、下联结于平声,乃是最起码的要求。这对于留意对联者,对于粗会诗词者,本属于常识,但凡遇到弄反上下联或明显未当的对联都能一眼看出,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和特别的眼力。所以我对上网查屠隆之联者说:其实很简单,你若有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也能看出的。
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前人来说乃属常识,可惜而今已不再是常识,多数文人竟懵然不知。从一些新建文化场馆和报刊乃至电视台节目的许多很差的对联来看,撰联者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有的作者似乎以为,对联只要两边字数相等、语句通顺明白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大体的判断:各处所镌楹联,凡是前人之联,多为佳联,而今人之联,则绝大多数欠佳甚至算不得对联。还有些文人,不但已不能撰联,甚至连上下联也分不清,引用、传抄前人之联,便难免出错。某报曾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一位名教授《浦东的新场古镇》,谈及并探析古镇张宅门联,所录之联为:“京洛传钩;曲江养鸽。”显然系误录。此联对仗工整,寓意亦好,且为古镇老宅之联,上下联当不会镌错的。据对联常识,知该联为“曲江养鸽;京洛传钩”。又如北京某出版社总编在大报谈对联之文,不知何为集句联,也不解对仗是怎么回事,致使误抄对联而错以“八九”对“一用”。经读者指出,他又于该报刊文表示感谢并纠正错误,可惜还是弄错了。可知即使一些文化素质较高者,也断不可缺了诗联素养。
为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为了读者,今之文人,尤其是喜欢舞文弄墨者,都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对联基本知识,方好赏析、谈论、借用前人之联。至于一些欲进而撰联者,就更应用心学习,多读一些古人诗联,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总之,只要稍一学习,便知所谓对联知识,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