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期《定风波》之后,谭晶此次选择的又是一首受众完全不熟悉的歌曲——《赛里木湖的月光》。尽管此歌的前奏部分采用了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的曲调,但后半部分却是完全原创的。这一次,谭晶全程参与到歌曲的策划和设计,不仅为歌曲定名,还在编曲和歌词方面奉献大量灵感。她与制作团队聚在一起不断碰撞,激发出大量的创作火花。制作人刘洲更是带领团队连熬数夜,反复修改,直到出发长沙录制节目前才完成。更为难得的是,谭晶在演绎这首歌的时候,将巴格拉曼琴、乌德琴、都塔尔琴、艾捷克、手鼓、阿拉伯鼓、箱鼓七种新疆民族乐器搬到了《歌手》舞台上。要知道,这些乐器可都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乐器都有它的魅力。”谭晶说,“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为什么不拿出来让大家听一听、看一看呢?”她认为,民族的音乐,是每个人心中的根,而她想唱响的,正是“国人心中的旋律”。
“这是一首唱给姑娘的歌。”采访中,谭晶解释了自己此番黑西装、黑礼帽造型登台的原因。而这样的造型,却又有意无意地呼应了上期演绎《定风波》时,她曾说过的“每一个女孩心中都住着一个‘男人版’的自己”的话。说起创作《赛里木湖的月光》的初衷,谭晶说这首歌更像是在讲述自己的采风经历。当年,她在新疆演出时曾呆了十天左右,期间听到了许多好听的音乐。“当时我就希望有机会把新疆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创作,没想到这次在歌手的舞台上实现了。”谭晶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她看来,民族元素的东西反而会让大家更有共鸣。而她的想法,与音乐制作人刘洲不谋而合。“他是一位80后的音乐创作人,和我一样,也很热爱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我们在共同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产生了许多碰撞和共鸣,都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民族风。”谭晶说。在演绎歌曲时,她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跨界”优势,将流行音乐的唱法融合进民族音乐的编曲之中,展示出民族音乐的非凡魅力。
尽管这一曲不为众人所知的《赛里木湖的月光》,让谭晶再度获得《歌手》“双料”冠军,但谭晶却表示,对于自己来说,得了冠军固然很开心,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这首歌的喜爱和支持,会更加“激励我今后进行大胆的尝试”。也就是说,谭晶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这场“发现”之旅中,并为自己定好了前行的小目标:在音乐创作之路上,让一些看似“非主流”的音乐“主流”起来。这,或许就是谭晶参加此次《歌手》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