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化  
来自鲁山娘娘关的报告—上古巾帼在大美鲁山、神奇仓子头留下的传奇
2017-01-11 09:09:49  来源:今日北京网  作者: ​张胜利 徐国强  分享:

 ​张胜利   徐国强 

 

河南鲁山娘娘关,位于仓颉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仓子头,因黄帝正妻嫘祖而得名。此关是镇守着鲁山通往洛阳的战略通道的一道雄关。这一丝绸之路的必经节点,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五千多年,世人难觅其踪。

 21.jpg

著名思想家、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先生为鲁山仓颉祠题词

 

2015年,鲁山仓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入驻文字的源脉地仓子头,仓头乡终于再度迈开了文化长征的新步伐。秀在深山无人知的这方宝地,再现了文字发源地的历史辉煌,重新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嫘祖、姬英,上古炎黄时代的两位杰出女官,也再现了在仓颉造字和三大始祖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嫘祖是古西陵国的首领。古西陵国位于何地?360百科载:西陵古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解释说:“西陵,国名也。”这两处史料结合到一起,就是说,住在轩辕之丘的黄帝娶了西陵国王之女为妻。也就是说,我们最尊敬的祖先黄帝的妻子嫘祖,原本是西陵国人。

 

黄帝娶嫘祖,相传是因为仓颉造字天雨粟后,嫘祖和黄帝都在寻找粟雨的源头,二人在仓头乡的一条山沟相遇宿营,一夜长谈,二人定下终身,黄沟也因此而得名。

 

嫘祖嫁给黄帝后,因发明了养蚕,被黄帝封为先蚕娘娘。嫘字,就是仓颉取象丝股所造。

 

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穷溯源头百寻不得的古西陵国,原来就隐藏在如今的鲁山西部。两位女官,都因仓颉造字而结缘鲁山仓子头。古时一湖隔两国,今日两国合一县。鲁山,就是古西陵国的所在地,据此推断,黄帝来鲁山娶嫘祖才合情合理。

 

鲁山在历史上是一片古大湖,仓头乡北部高高的大悟山顶,有一个七八里长的仓颉洞,相传,这是仓颉的先祖当年在洞中躲避史前大洪水所居之洞。他造的船字,就是根据先辈对洪灾的描述造出来的。在仓子头西边的老婆寨山上,至今仍存有古人拴船的遗迹。相传鲁山古大湖以西,就是八百里伏牛山连绵的群山。西陵国的西,指的就是古大湖西;陵,与岭谐,本来应该是岭,鲁山的很多地方方言会把字音念转,也不知哪个朝代的史官,误把岭记做陵,西陵国由此得名。

 

相传当年鲁山沙河南岸华国的炎帝、新郑夏国的黄帝、西陵国的首领嫘祖,探寻粟雨源头在仓子头与仓颉结识,之后仓颉回访嫘祖,在西陵国的尧山中,以卓绝武功攀上绝壁,帮助嫘祖采下天蚕。从此,养蚕业开始在仓颉和嫘祖的国度里发展。而仓颉在造出文字以后,侯冈国为了留住人才,老首领禅让,他接任首领之职,他也把种麻技术和麻种传入西陵国。丝麻是上古两大战略物资,这两个毗邻的古老国度,因丝麻而日渐强盛。

 

先蚕娘娘嫘祖,在鲁山被蚕农们尊为“蚕姑奶奶”。自古以来,蚕农们在蚕坡上垒起了无数的简易小庙,称为“蚕姑奶奶庙”,以表达敬祖的心意,达到了山山有庙,家家立庙的地步。而鲁山县,则因为蚕业发达,设立了蚕业局,是全国仅有的几个设局的县。在鲁山,流传着“一季蚕半年粮,宁舍老婆娘,不舍丝绸行”的古谚语,充分彰显了柞蚕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及作用。

 

鲁山的先人们创

 

造了无数辉煌,鲁山的今人也留下不少遗憾。造福世界的“一带一路”中,暂时还不见鲁山的身影。没有蚕,何来丝绸?没有丝绸的经销,何来丝绸之路?湮灭的历史,如果无人去挖掘,就会永远地失去。

 

仓子头人敬奉的姬英奶奶,是位于汝州阎村的鹳部落姬姓首领的女儿。这个部落是从黄帝之父的族人中分出的一枝,来到汝州地界开拓疆域,故姬英为黄帝的族妹。传说姬英因越界狩猎误入侯冈国,在仓子头西边的荡泽河中追逐野兽时,被突发的洪水卷走,被善泳的仓颉所救,鹳部落打破“女子不外嫁”的惯例,把她嫁给了仓颉。之后姬英跟随仓颉进入黄帝宫,因姬英智慧过人,精通术数,黄帝命她为管理人口的女官。她把每年的人口增减数理得清清楚楚,适时向黄帝提出发展人口的对策建议,深得黄帝信任和器重。

图为鲁山仓子头娘娘山峰顶 

 

黄帝和仓颉名为君臣,实则仓颉为黄帝之师之友,他一生辅佐黄帝治国理政,南征北战,造字记史作书,并运用四目神通,每每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给黄帝指点迷津,帮助他排忧解难。因有此特殊关系,嫘祖和姬英自然成为好姐妹。在仓颉辞朝回到仓子头后,黄帝和嫘祖年年来看望,因嫘祖喜欢仓子头的山水,黄帝就赐她一山名之“娘娘山”,娘娘关的“关”就是从“娘娘山”的“山”而来。

 

姬英在仓颉功德圆满回天后,在仓颉墓的北端,在三座仓颉坟的中间的薄坪村,化身一金蟾,北望仓颉坟和仓颉洞,南倚九龙潭和盘龙山的第一坟,一如当年姬英与仓颉青衫红袖相依相伴,互相守望。石像自然天成,巧夺天工,这是祖奶奶对我们的无私馈赠,惟妙惟肖的神态,令人油然升起敬仰和感恩之情。

 

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宝地不居。金蟾在民俗文化中是招财致富的吉祥之物。祖奶奶化身金蟾石是让我们明白,金蟾所居之地,都是聚才生财宝地。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天地就给人赠才华送智慧,送福送财送吉祥,让人以才生财,才财两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桑蚕文化、嫘祖文化,姬英文化,都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一页。当代巾帼怀古敬祖,不可不来鲁山,不可不到西陵。在那漫山遍野的蚕坡上,我们依稀能看到嫘祖娘娘和姬英奶奶当年忙碌的身影,在荣获金奖享誉世界的鲁山“仙女织”的色彩里,有着两位先贤灿烂的笑靥。

 

(本文根据民间传说结合史料撰写)

【责编:刘依依】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