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的4个项目中,“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成为唯一以名城保护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获奖项目。
“东四南”为何能入选人居环境奖?昨天,记者随同全程参与了“东四南”改造的规划设计师一起深入胡同,边走边看,亲自去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
“改善居住环境,并不是说单修房子,或者是单搞文化活动,而是要将两者结合,相互推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赵幸说。
史家胡同45号院
抢救年久失修垂花门
史家胡同45号院,曾是天津著名中学木斋中学校长的故居。赵幸最早接触45号院,是在2015年。
2015年时,45号院什么样呢?“一进院儿,有个垂花门,原本应该是个挺漂亮的垂花门,怎么也得是清代左右修建的了。但是因为年久失修,估计上一次修可能还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事呢。整个垂花门摇摇欲坠,木料朽得快塌了,顶子也破了,逢下雨必漏。院里的居民从垂花门底下过,出来进去都得紧跑两步,生怕垂花门掉下东西来砸着脑袋。”赵幸说,安全,是院里居民最担心的事。
既然朽成这样,干嘛不修修呢?产权单位来过,看过,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几根木头棍子把垂花门一支,修完了,凑合着用吧。
赵幸和她的设计团队接手后,第一要务就是修复朽坏的垂花门。“我们最开始的设想肯定是希望能够将垂花门修旧如旧,还用原本的材料来恢复原样。但是,由专业的古建队对垂花门上的每一根木料进行‘透视’检测后,大家遗憾地发现,垂花门确实朽得太厉害,大部分木料已经完全失去了承重的功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块木料还可以再利用。”经过了一年的设计和修复,仅凭着垂花门上原有的石构件和遗留下来的几块老木料,垂花门“复活”了,而且和过去老百姓印象中的原貌一模一样。垂花门上拆下来没法再利用的老部件也一点不糟蹋浪费,一件一件被标上名字和简介,摆放在了史家博物馆中进行展览。
“抢救”了垂花门的同时,45号院的整体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设计师挨家挨户沟通改造方案。有居民提出,院子里逢下雨必积水,院里的砖早碎得不成样子,出来进去容易绊跟头。有居民提出,院里有几间堆放杂物的小煤棚子,还有自建房,侵占了院子的公共空间。有居民提出,没地方晾衣服,院里横七竖八拉满了晾衣绳,大伙都得低头哈腰才能进院。
将居民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后,赵幸和设计师们在45号院里整整忙活了一年。院里重新铺设了下水道,更换了方砖;违建拆除后,原地改成了绿地景观;小院中间圈出的花池子四周,竖立起了四方的晾衣铁架。
“老丁香树也留下来了,去年院子里种了月季,今年开春还在花池子里种了菜呢。”在45号院住了31年的老住户王重节说,现在,经常有外国游客进院来参观,住在这里的人别提多骄傲了。
“一个院子里头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想让所有人达成共识,自愿拆掉违建让出公共空间是件很难的事,也注定是个缓慢的过程。”朝阳门街道工委书记陈大鹏以演乐胡同83号院为例介绍,83号院的改造,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其中院里有一户人家从刚结婚,到最后孩子都生了,人家才认识到,把违建拆掉,让孩子能有更多的公共空间是多么重要,这才最终同意拆除违建。”
谈到老院落改造,陈大鹏颇有些感慨地说,个人让出两平方米的违建,最终却能够获得2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在实践中摸索发现,只有把改善民生与文化传承、社区治理相结合,才能渐进式实现老北京、静胡同的目标,这种“微改善”的效果反而更加长久。
史家胡同博物馆
每个展览都是“活”的
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小院原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凌叔华的嫁妆,昔日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此聚会。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泰戈尔曾在檀香木片画下莲叶和佛像。后来,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将院子公益转让,最终建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馆。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说,2010年,史家胡同的保护从博物馆的筹建开始,经历了3年多的维修、布展,史家胡同博物馆如今已成了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除了老二八自行车、老月票、搪瓷盆、麦乳精罐子、双卡录音机等满是老北京回忆的物件外,这里正在展出的还有中央美院的一个展览。“在这个博物馆里,你见不到任何一件文物,里头展出的全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老物件。”李哲说。
“这个博物馆里所有的展览,都绝对不是单纯的艺术或者文化展览,每个展览都是为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来共同做点什么的。”赵幸补充说,比如,这次中央美院布置的展览,就是一个旧物改造展。居民家中或者院里堆放的、多年不用的闲置物品,可以拿来通过旧物改造,变成院落家庭中的小景观。
果然,记者在展馆中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展品。比如,一个缺了壶盖的老式水壶里装满泥土,变成了天然的花盆,一丛绿萝的枝叶从水壶中探出头来。
“我们的居民来看完展览后,立马回家动手改造,家里废弃的泡沫箱、油漆桶、搪瓷脸盆、陶瓷洗手池甚至木抽屉都被翻了出来,改造成了花盆、花池,摆放在小院里用来种花、种菜。”陈大鹏说,博物馆里的展览进入了居民的小院,在院里“活”了起来。
未来
拟培养100位
“社区艺术家”
从史家胡同博物馆出来,往东走不远,就来到了史家胡同文创社。74岁的朱红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自己的“作品”——“手绘自己的一生”:土炕上出生、和小伙伴踢毽子……如今,朱红笔下的作品,已经变成了文创社里相当抢手的明信片、冰箱贴。
文创社社长马牧思说,画出自己一生经历的朱红、用画笔记录架空线入地全过程的张迎星……现在已经有15位居民成了“社区艺术家”和“社区名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只有8岁。他们的绘画、摄影、书法、剪纸等作品,经过加工,衍生出明信片、瓦片画、个性T恤等40多类、上百种产品。
“我们启动了‘社区艺术家计划’,想用两年的时间,在朝阳门街道培养100位社区艺术家。”马牧思表示。
7条胡同老墙
将露真容
目前,东四南历史街区中7条胡同的墙面正在进行保护性恢复,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被糊掉的老墙面展露真容,预计明年3月就能够露出本来的历史面貌。
李哲表示,过去,胡同的墙面被破坏得很厉害,有的为了追求整齐划一而被全部糊掉,有的则被商家涂抹改变了颜色。“这次我们恢复的目的就是摒弃所有的人为穿凿,恢复胡同的古朴原貌。”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有的胡同已经抠掉了原来的水泥,露出了老式的停泥砖,包括礼士胡同内清末兵部尚书敬信故居的门楼、上马石等都有望“重新”亮相。
此外,东四南历史街区还将打造“微空间”,组织设计师团队在胡同里选择十几处小微空间,与居民一起合作,打造社区院子、自家院子,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完成。本报记者 张楠 J204
背景
什么是
“中国人居环境奖”?
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家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的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目的是为了表彰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以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多方面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适应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面迈进的需要,并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现代形象。
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北京市获奖名单:
1.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
2. 北京市装配式建造公租房项目
3. 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项目
4. 北京市新首钢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东四南历史街区范围:
北至前拐棒胡同和前炒面胡同、南至干面胡同、西到东四南大街、东到朝阳门南小街,共44公顷。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