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生活消费  
专门准备面具和服装 孩子们不知所措过洋节 盲目追崇洋节累身又累心
2017-11-02 20:03:11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昨天是西方国家的万圣节。早在一个星期前,读者李女士发现家附近的超市里已经腾出了一排货架,销售万圣节需要的行头:斗篷、面具、南瓜灯……近年来,过洋节成了不少年轻人赶时髦的事儿,甚至在一些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里,万圣节成了必需的教学内容。在这些洋节狂欢的背后,不少人担忧:“不要丢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变味

    把万圣节过成狂欢节

    “去年我是到批发市场去找过万圣节需要的道具,而今年,家附近的超市里专门腾出了一排货架,卖各种面具、斗篷和南瓜灯。”李女士说,她的孩子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上课外班,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年万圣节来临时,授课老师都会安排一个小时让孩子们穿戴上各自的行头做游戏。李女士说,为了配合孩子的学习,去年她专门给孩子购买了印有万圣节元素的尖尖顶帽子、小斗篷。而为了给孩子买这套行头,李女士跑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在一家批发市场搞定。

    今年,李女士在家门口的超市里就买齐了装备。记者在李女士家附近看到,超市门口的一排货架上摆放了不少和万圣节有关的商品,有斗篷、南瓜灯和各种各样的面具。而挑选这些商品的除了家长,还有不少中小学生和年轻人。

    在位于会城门桥附近的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超市的收银员戴上了万圣节的尖顶帽子、披上了金光闪闪的斗篷。而在一家美发店,美发师和店员也戴上面具玩起了穿越,这让不少前来消费的顾客忍俊不禁。

    浪费

    很多家长把糖块扔了

    吴先生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前天,幼儿园老师通知家长,让家长们给孩子们准备南瓜灯和万圣节服装。而吴先生认为,让这么小的孩子“穿一些乱七八糟的衣服很不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也很多,为什么让孩子从小接受这些洋节?”

    孩子家长张女士也给本报打来电话,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随处可见商家和幼儿园在搞万圣节活动,多是化装后带着孩子们去要糖。”虽然活动给孩子的生活平添了不少趣味,很多孩子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孩子带回来一大堆各色糖果,估计得有半斤之多。里面除了一颗我平时见过的棒棒糖,其他的糖果连生产厂家的名字都没听过,这哪儿敢给孩子吃啊!没办法,我趁孩子睡觉时全都给扔了。”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张女士的反映并非个案。吴女士也把孩子讨来的糖全都扔掉了,“糖块包装纸印刷的模糊不清,看着像快过期了的。孩子拿回来的南瓜灯长毛了,我赶紧扔了!这么过节实在是太浪费了!”

    思考

    不能盲目追崇洋节日

    每年10月底,不少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商场、超市就开始为万圣节预热了。过洋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甚至在英语培训机构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其实,一个节日不仅仅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要素,更重要的是,节日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一些人,如今很多舶来的洋节日因过度的商业渲染,演变成了“狂欢节”“吃喝节”。演变成了一场疯狂聚会和轰轰烈烈的Party,至于节日本身,早已经被娱乐化和空心化。空心化的节日也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节日了,它很难拥有传统文化那些丰富的内涵,最终必定会演变成商家盈利和博眼球的噱头。

    其实,就像一位家长说的那样,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坚守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从容的生活态度,更彰显了充分的文化自信。如果舍弃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在商业宣传的鼓动下迷恋洋节,甚至在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上盲目过洋节,这才值得人们警醒!

    本报记者李环宇 J002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