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这两三年来一直处于智能家居行业的风口,不管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发布相关产品,都能吸引到外界的高度关注。
早些时候,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2018年Q3全球智能音箱市场调查报告:Q3全球出货量达到1970万部,同比增长137%。
智能音箱这两三年来一直处于智能家居行业的风口,不管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发布相关产品,都能吸引到外界的高度关注。在海外,亚马逊Echo和Google Home这两款音箱一直处于领先状态,即便是科技创新典范的苹果也难以撼动上述两家企业在智能音箱领域的地位。而在国内,智能音箱的行业情况又非常不同:2017年上半年以前,中小品牌的智能音箱占主导地位,但是它们的出货总量非常有限。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智能音箱的行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主要是小米、阿里巴巴相继介入这个行业,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提高整个行业的出货量和普及度。2018年以来,阿里巴巴和小米这两家公司的智能音箱出货量一直处于国内前二,并逐步拉开他们和其他参与者的差距。
经过这三年的发展和洗牌后,国内的智能音箱行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早期参与者开始销声匿迹
早两年的时候,智能音箱行业并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参与者多数是创业团队。其中不少公司趁着这个行业风口,打着AI的概念获得千万级融资。从硬件的角度上看,打造智能音箱的硬件载体的难度并不高,因为智能音箱的方案越来越成熟,曾经疯狂到“南山一公里内就有100多家智能音箱方案商”。智能音箱核心的部分还是底层AI技术和服务内容,比如语音识别技术、音频内容服务,这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反而是缺失的。
在早期参与成员里面也有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公司,比如京东和科大讯飞合资的灵隆科技、创始人来自阿里巴巴M实验室的Rokid。这两家公司在语音识别、语义处理等技术方面都有各自的技术积累。把他们归为国内智能音箱“从0到1”阶段的领航者也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国内智能音箱的逐渐流行,先行者们反而在原地踏步,甚至丢失江山。最近,科技媒体“智东西”撰文爆料,灵隆科技总经理已经离职,相关的音箱团队也处于瓦解边缘。造成这样的局面,既有灵隆科技自己的执行失误,也有部分原因要归结到他们背后两家母公司的博弈。相比灵隆科技,同期入局的参与者也没有拉开自己的优势,出货量一直低迷,对外界也是避而不谈,有的甚至已经从同行中销声匿迹。
科技巨头在借助财力疯狂收割用户
一直以来,国内巨头对智能音箱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直到亚马逊公布Echo音箱突破1000万台的时候,用户数开始触动了他们对流量的渴望。阿里巴巴的首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发布于2017年7月,499的定价对于多数国内用户来说是不太乐意接受的,所以他们的销量也一直上不去。直到当年“双11”来了个“领券99元到手”的活动后,阿里巴巴迎来的百万级出货量的里程碑,国内智能音箱格局也迎来了新的转变。尝到甜头后,阿里巴巴又着手研发百元机的智能音箱,从不同的价位吸引用户购买天猫精灵。
从研究机构Canalys公布的数据来看,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在2018年Q1、Q2、Q3的出货量分别达到110万、279万以及220万。如果Q4考虑“双11”、“双12”的带动,保守估计Q4的出货量也在200万台以上。也就是说,从发布到现在,阿里巴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自家的智能音箱用户数提升至千万级以上。
同样作为国内互联网巨头,在智能硬件领域吃了几次闭门羹的百度从今年开始抛弃华而不实的产品策略,推出更加符合国内用户的消费能力的智能音箱。令人意外的是,百度已经把低端智能音箱的价格杀到69元级别,综合品牌、价格和内容来看,百元价位内几乎找不到对手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