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港交所IPO热潮背后的难题
2018-10-29 14:16:38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本经济新闻》10月29日报道称,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正急剧增加。1-9月的IPO融资额增至上年同期2.7倍的2400亿港币,跃居世界第一。香港交易所放宽上市规则被认为产生了效果,不过IPO后股价出现下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今后,投资者是否能对企业价值作出恰当的评估呢?港交所的审查体制浮现课题。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10日在一年一度的施政演讲中,自信地指出,“新股集资活动势头良好,截至9月的集资总额为2,380亿港元,暂为全球第一。投资推广署和政府统计处最新的年度调查显示母公司在海外或内地的驻港公司突破8 700间,其中1 530间,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比去年同期上升8.3%”。

香港的IPO此前一直维持着亚洲第1的位置,但在2017年被上海证券交易所超过,下滑至全球第4位。但在2018年,大型智能手机厂商小米、网络外卖服务网站美团点评等融资额达到数千亿日元的大型IPO接二连三。

美国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PwC)预测称“香港(2018年)全年的IPO融资额最高将达4.3万亿日元,有望重返世界第1”。

其背景是港交所采用积极批准发行“同股不同权”股票企业和生物创业公司上市的灵活方针。独角兽企业(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大多愿意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小米和美团在港交所4月调整上市规则后实施了IPO。

但是,这些企业上市后股价陷入低迷的情况十分突出。小米和美团最近的股价较发行价相比均下跌了2成以上。中国歌礼制药上市后股价暴跌至发行价的一半左右,该公司是首家适用未盈利的生物公司也能上市这一新规则的企业。

虽然尚未盈利的生物公司上市必须满足“至少有1只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上市前的最少6个月需要得到1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等条件,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仍很难分辨企业的真正实力。

擅长亚洲并购案件的美国投资银行毕德投资(BDA Partners)的安德鲁·亨特利(音译)指出“相比企业的实力,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市场心理的影响”。

证券分析师的世界团体CFA协会基于“1股1票”原则,警告称“担心分类股票有损企业管理”,该协会的梁家恩表示,虽然投资者在流动性较强时不太关注企业的实力,但是当货币紧缩导致流向发生变化时就会开始重视。认为应加强上市后的信息公开。

由于IPO热潮,申请赴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多达250家左右。其中,虚拟货币开采等在过去看来很难开展业务的新行业的企业出现增多。对于赋予企业上市这一背书的港交所来说,审查任务正在加重。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专题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 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今日推荐




热门资讯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