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频道 > 房产资讯  
巅峰期已过 主要城市新房市场增长有限
2014-06-23 12:11:57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帅帅  分享:

2014/6/20 21:05:39 新浪地产
提要:在40个重点城市,新建住宅的销售总面积高峰出现在2009年,2010年以后整体回落,再也没有超过2009年水平。其中2013年虽有大幅反弹,但是建立在2011年低位的基础上,2010年以来平均成交量维持在2.25亿平方米水平。考虑到一线城市新房市场颠峰期已过,即使去除四大一线城市,其余36个二三线主要城市走势也是如此,2009年高位同样没能被超越。
  限购市场需求总量有限 2009年销售高位未能突破
  在40个重点城市,新建住宅的销售总面积高峰出现在2009年,2010年以后整体回落,再也没有超过2009年水平。其中2013年虽有大幅反弹,但是建立在2011年低位的基础上,2010年以来平均成交量维持在2.25亿平方米水平。考虑到一线城市新房市场颠峰期已过,即使去除四大一线城市,其余36个二三线主要城市走势也是如此,2009年高位同样没能被超越。
  而在四大一线城市,由于二手住宅需求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我们观察一二手住宅总成交量,需求高峰同样出现在2009年,此后再也没有超越。
  两组数据的结论并非巧合,实际上,重点城市再也没有超越2009销售高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限购政策下,市场需求总量是有限的。即居住满一定年限的外来人口以及本市有购房资格的人口,构成潜在需求的总基数。其中一定比例“有购房意愿且具备购买力”的家庭构成市场实际成交量。2009年成交量的暴涨和随后的快速回落,主要就在于投资需求的流动。限购之后投资需求基本消失,市场成交量归于平稳。
  一线新房市场巅峰期已过 八成楼市陷入增长瓶颈
  那么,这40个主要城市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通过人均新房销售面积来寻找答案。我们把房改后,1999年以来,每个城市累计新房销售面积和当年常住人口相比,可以得到截至当年的人均新房累计销售面积。通过观察这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四大一线城市新房市场已经达到平衡状态,自2008年以来,一线城市人均新房面积稳定在9(平方米/人)左右,增幅平缓。显示一线城市新房市场销售增长基本与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持平。虽然二手房成交在一线城市中已逐渐占据主流,但并没有改变市场上新房的累计存量,因此不影响我们的结论。考虑到一线城市市场成熟,外来需求活跃,人口增长稳定,新房销售平稳,且动拆迁量较高,我们可以把这个水平看作是市场稳定状态。
  二三线城市近年来普遍高速发展。截至2013年,40个城市中,长沙、中山、贵阳、成都等城市已经超过15,比5年前增长一倍有余。32个城市中,有23个城市已经超过或接近一线城市的水平。显示出这些城市新房市场发展过快,未来增长后劲不足。而40个城市中,仅有8个城市人均新房销售面积低于6,未来仍有增长空间。但这8个城市中,还包括像温州这样,市场已经出现泡沫的城市。所以,在40个重点城市范围内,只有不到20%的城市新房市场还有增长空间,超过80%的城市已经进入稳定状态或已经透支需求。
  人口导入决定供求关系 高速增长局面难以再现
  40个主要城市[1]新房销售面积占全国的37%,销售金额占比为53%。在我们监测的十家标杆房企中,来自这40个城市的销售金额占比为63%。可以说,这些重点城市构成了通常所说的房地产行业的主要基础。而这40个重点城市整体已进入稳定发展状态。人均新房面积已经达到,部分二线城市甚至超过了稳定水平。因此这些城市未来的增长空间,只能来自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提升。除个别城市可能出现重大政策、规划调整带来的变化外,重点城市作为整体,很难重现以往的高增长局面。
  而在这40个城市中,2008-2013的五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2位数的仅有10个城市,平均增幅为13%。而其余30个城市人口增幅仅为5%。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使得大型城市未来需求仍有人口增长支持,而多数二三线城市将进入楼市发展瓶颈期,一方面人均新房销售量过高,另一方面未来人口增长空间受限。
  在市场进入平稳期后,供求关系、信贷环境以及市政规划等基本市场化因素,将取代“看涨预期和打压政策”成为影响未来市场成交量的主要因素。
  热点市场集中度渐减 全国住房需求呈均衡化
  而从全国范围,按照省级范围来看,也有市场转向平衡的趋势。我们把2008-2013年期间,历年各省住宅销售占比与人口占比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购房需求已经从集中在热点区域,转向各地区平衡发展。
  例如,2008-2009年期间,京津、上海、江苏、重庆和内蒙是住宅销售的热点集中区域。所谓热点区域,指的是当地人口占全国比重若为1%,却购买了超过全国1.5%的住宅。而到了2010-2011年,热点区域转移到辽宁、内蒙和重庆等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热度下降,这应该与调控启动有关。而到了2012-2013年,热点集中区域范围大大减少,仅有辽宁、重庆和宁夏等二三线城市,其余大部分区域属于人口和购房占比平衡状态,即1%的人口购买了1%的住宅。而且从历年变化来看,各省份住宅销售面积与人口之间差异逐年变小,显示市场转向均衡发展,人口为基础的需求逐渐起主导作用。
  因此,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40个重点城市,或是全国范围来看,住宅市场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整体已进入均衡发展阶段。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率成为影响住宅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未来基于人口的住房需求,将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限购政策虽然可能退出,但未来政策导向仍将以维持市场平稳为主。房产税等替代措施必然会出台,防止投资需求推高房地产泡沫,期待后市重现2009年的反弹并不现实。
  小型城市需求持续上升 已成全国市场增长主要动力
  回顾近年来的住宅销售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时间段,全国市场表现要优于重点城市。例如,2013年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幅17.5%,而同期40个主要城市(主城区,下同)增幅仅为12%。2013年前5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跌幅为9.2%,而同期40个城市跌幅高达18%。两组数据显示,全国40个主要城市以外的区域,新建住宅销售更好。这似乎与通常所说的三四线城市存量高、需求不足,风险更大相矛盾。实际情况如何呢?
  按照行政区划,全国共有270个地级市,368个县级市。加上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总计657个城市。
  在40个重点城市范围内,其主城区历年销售面积增幅低于(或跌幅大于)全市范围,说明这些城市下辖县级市销售表现更好。如果把观察范围扩展到有销售量历史数据的222个地级市,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时间段内,中小型城市的增长率要好于前40位的重点城市。尤其是在市场整体反弹的2013年,排名靠后的97个小型城市(年销量低于200万平方米)增长率高于大中型城市。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