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IT银行  
尴尬的“中国”身份标签(组图)
2014-11-02 10:32:56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淡无盐  分享:








特约记者 Pooky

  上海时装周好像从未如今年这般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日常走秀的设计师外,时尚评论家Colin McDowell、英国《独立报》的时装记者Alexander Fury等国际时尚从业者,也都在这段期间纷纷造访上海。

  “当然吸引我们的是"中国"这个符号,”同期出现在这里,时尚学术年刊《Vestoj》的创始人Anja Aronowsky Cronberg说道,“我知道很多的中国设计师现在会在伦敦、巴黎、米兰举办时装秀,但要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时装设计风格,还是要亲身来这里看一下。”

  “来中国研究真正的中国设计风格”,这话听上去理所应当,但事情真的是如此吗?这个“中国”究竟指的是哪里?是积累了千年的符号,还是单指设计师的国籍身份?

  单从审美的角度看,上海时装周中展示的设计师,或者扩展一点来说目前国内的很多时装设计师,至少是年轻一代人,他们对设计的美感的理解和诠释都是基于西方审美基础上的。这些人不同于前辈设计师们,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在海外留学深造或者工作的经历。西化的教育体系和人生经历帮助他们构建起了自有品牌的标示。

  而论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审美,尽管很多人不认同或者不愿面对,但可能还是可能要数郭培、夏姿陈等人对龙凤等符号概念的运用最受国际市场认可。“我理解中国人会对这样的符号比较排斥。”伦敦时装学院的研究员Djurdja Bartlett讲到,她曾连续多年观察时装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无论何时,只有这些才是最直观的中国元素。无论是对中国人而言,还是对国外那些尚未完全了解中国的一群观众。”

  “中国”这个标签对设计师到底意义何在?有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本土设计师们并不像媒体们那样在意“中国化符号”。例如设计师邱昊在今年上海时装周中展示的最新春夏系列,商标上便大方注明“designed by central Shanghai”,用以主动表明身份。“我是中国国籍,所以不论怎么做,我做的都是中国式设计。”他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接受采访时说。同时他也强调:国内设计师应当先把握好中国市场,然后再去海外拓展。“如果你在国内都不能达成叫人满意的销售数字,国外又会有谁来买你的产品呢?”他反问道。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近两年不少中国设计师品牌纷纷采取这种“先扬名海外,再吸引国内”的策略。设计师先在米兰、巴黎等国际舞台上作秀引起话题,再借于国际秀场上营造的声势返回国内,轻松树立与其余大牌并驾齐驱的形象。对于海外,他们的中国面孔成为了某种招牌,是这个日新月异行业“刻意寻求多样性”策略下的新宠;对于国内,他们在海外作秀的经历则是“哄逗”不明真相观众们的法宝。

  “这个套路实际上很像我之前的老板的经营方式。”Anja拿著名瑞典品牌Acne Studios的成功举例,“之前在瑞典打拼时,他很讨厌别人叫自己瑞典时装设计师,因为他觉得自己同国内同行的水准不同,不应放在一起来讨论;而后期国际上成名后,强调品牌的出身地域反倒又成了一种新的营销战略。”

  明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也将举行名为“中国絮语(Chinese Whispers)”的时装展览,用以展示中国风格在西方时装发展史中的种种体现。策展人还特意选择了四位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作为展品。其中,来自香港的Ground-Zero属于受西方时尚教育审美体系影响的现代品牌;而马可和她的“无用”以“反奢侈”的奢侈态度与为国内政治人物着装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相比之下,郭培和Lawrence Xu则是更爱堆砌传统龙凤等图腾的设计师。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式设计风格?“中国絮语(Chinese Whispers)”策展人Andrew Bolton认为:“无论选择哪一位设计师来代表中国,对于其他人都是不公平的。正如展览的名字(Chinese Whispers还有传话游戏的意思),风格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不断变化。硬要给它下什么定义,只会阻碍它的健康发展。”

  在记者围绕“中国”这个身份标签进行采访的时候,有些本土设计师已经厌烦了媒体对“中国设计师”这一概念的不断炒作,而谢绝再对此话题发表评论;甚至有一位设计师还拒绝了某杂志主编发起的“弘扬中国设计”的签名活动;还有一位设计师为了表示态度坚决,甚至还去在手臂上做了新的文身— “别再烦我”。“我的设计就让人们自由评论好了,你们爱怎么讲就怎么讲。”他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