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P2P  
不向“土政策”妥协的长江学者
2014-07-24 09:02:57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朱丽梅  分享:

不向“土政策”妥协的长江学者

教导中国-中国网 edu.china.com.cn  时候: 2012-07-13 09:20:29  权利编纂:华文


南开大学主楼前结业生在留影。
  本报记者 张国摄
  结业三年后才被授与学位
  发生在南开大学教授李卫东和他的高足之间的故事,开初是浅显无奇的,当时则成为令当事人“表情庞杂”的极端事例。
  这位很驰名誉的化学家7年前开端在南开大学招收博士研讨生,但是迄今为止,10多名结业生中没有一位可以或许普通取得学位。
  在争取了十几个月以后,30岁的白迎军6月底终究拿到了那本粉白色的博士学位证书。他将其放到一边,没向家人揭示。
  “它代表了一段疾苦的回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描述。
  这段回忆包含:他的父亲归天之前,没有见到这一纸证书。
  白迎军是与其他4名同学同时取得学位的。他2005年师从李卫东,2010年博士结业,截至往年6月,学位证书早退了18个月。但与学长多维国比拟,这些等候不算什么。
  2002年退学的多维国,2005年转至李卫东门下,2008年6月结业,2011年12月才被授与博士学位。
  多维国等了3年半,他说,“就算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也该结业了”。
  南开大学博士生的根基培育年限是3至4年,最长不超越6年,硕士-博士连读生的培育年限最长不超越7年。
  多维国一度耽忧,本人超越最初年限两年,生怕损失了学位授与资历。
  现实上,他的学术水平其实不减色于人。在2008年5月23日博士论文辩论那天,来自北大、清华等校的5位辩论委员会成员,分歧认为他完成了一篇“优良博士论文”,倡议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与他博士学位。
  可他只能黯然带着结业证出了校门。
  由于南开大学划定,博士生须有果真揭晓的科研功用,方能取得学位。为了“保持高水平的学位授与尺度”,该校自2002级先生起,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最少要在焦点期刊上揭晓两篇论文,个中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最少要有一篇论文揭晓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或EI(美国“工程索引”)的索引源刊物上。
  近似尺度并不是南开大学独有。自上个世纪南京大学将SCI论文引退学术评价系统以后,这个英文缩写已在中国学术界耳熟能详。SCI论文成了教员评定职称、博士生请求学位的首要根据。
  多维国就卡在了这上面。
  他结业时,他与导师协作的论文没有投稿。2009年,李卫东将论文前后投给了两家化学界的有名期刊,均被回绝。
  多维国屡次导游师暗示,本人不在意期刊的层次,只停顿尽快揭晓,以便尽早拿到学位。导师则答复,研讨任务仍在停止,一有新的成果,即刻就投稿。2011年6月,论文刊发在美国的《无机化学通讯》上。
  按照南开大学的划定,如因非凡景象论文未能揭晓,可以先结业,待论文揭晓以后再行审批学位。
  可多维国已超期,2011年的这篇论文是不是有用,他其实不明晰。
  而这是李卫东在南开大学指点的一切博士生揭晓的唯逐一篇论文。
  对校方将学位与揭晓论文绑缚在一路,“我不是反感――我是逆反”
  多维国以后,陆续进入结业季的先生们,在学位压力下,都就揭晓论文之事敦促过导师。
  他们都经由过程了博士论文辩论。从评语来看,他们的结业论文,要末是“高水平”,要末是“优良”,最次也是“及格”。辩论委员会均倡议校方授与他们博士学位。
  “我认为我的先生完全抵达了博士学位的尺度。要否则我如何会赞成签字让他们结业呢?”李卫东教授奉告中国青年报记者,“我拍着胸脯说,每个先生都很是优良,我对他们很是对劲为他们感应高傲。”
  李卫东说,我国的学位条例历来没有要求博士生结业要揭晓论文,各个单元自设门坎,这类做法是“漂亮的”。
  现行学位条例划定,博士学位的授与条件是,经由过程课程考试和论文辩论,在本门学科上把握坚实广阔的根本实际和系统深切的特地常识,具有自力处置科学研讨任务的才干,做出创作发觉性的功用。
  但1995年《国家教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良和增强研讨生任务的若干定见》提出,“应要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辩论前已有在进修期间果真揭晓的论文或取得经由剖断的科研功用”。
  李卫东称,他在哈佛大学做过3年博士后研讨,只知导师赞成、辩论过关,即可授与学位,这是“常识”,从不知“世界上还有第二种尺度”。
  学位与揭晓论文绑缚在一路的做法,令他“极为反感”。“我不是反感――我是逆反。”他纠副本人说。
  在他看来,卡住本人先生的启事,巨匠“心知肚明”。只需校方信任导师,信任担负辩论委员会委员和论文评审专家的校外顶尖同业,根据先生的研讨功用而不是论文发神采况,普通授与学位,同学们的懊恼就不会发生。
  “我感触感染到耻辱和难堪的是,他们不信任我可以,不信任先生也可以,连我们国际最顶尖的同业也不信任,看都不看他们的定见!”
  先生的疾苦导师不曾验
  “李教员不断地给我们停顿。”一位不愿流露姓名的先生私自埋怨,他总是客客套气的,劝同学们耐心等候,论文总会投稿和揭晓。在先生们的印象中,李卫东教授历来没有暗示回绝投稿,但是停顿几回再三破灭。
  他们几回再三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其实不情愿埋怨导师,不想对教员显得不敬,“不情愿给任何人带来风险”。
  但是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我们没有拿到学位,人家会觉得是我们本身的启事――是不是我们干了这几年没有任何成果?”一位同学说。
  由于没有学位,大都博士的学术之路被堵死。几近一切高校、科研院所聘请时都要看学位证,而且大都只招收应届结业生,请求做博士后一样需求学位。良多人去了企业,但是在那里,又面临着拿不到博士津贴等各种不放在眼里。
  白迎军说:“由于学位,我们每小我的人生途径都修改了标的手段。”
  在他看来,更首要的是那种肉体上的压制,他人总是风言风语,意料他们拿不到学位的启事。
  这些年老人已届而立之年。他们的疾苦是导师李卫东不曾验过的。李卫东是教导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打算特聘教授”。受聘那年他31岁,是最年老的长江学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