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04年农机购置津贴政策尝试以来,农业机械化生长景象显著优化、生长速度较着减速、职位感化延续增强,为我国食粮临盆完成“八连增”、农夫收入“八连快”奠基了根本。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分析机械化水平抵达54.8%,相当于之前30年生长水平的总和。农业临盆编制完成了由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超越。首要食粮作物临盆机械化水平快速推动。2011年,全国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别离抵达98.8%、86.0%和91.1%,根基完成全程机械化;首要农作物亏弱环节机械化临盆快速提高,水稻栽培、播种机械化水平抵达26.2%和69.3%;玉米机收水平抵达33.6%。
2004年以来,中心财政不竭加大津贴力度,资金规模由2004年的7000万元添加到2012年的200亿元;尝试规模由最初的重点支撑16个食粮主产省份的66个县扩大到笼盖全国一切的农牧业县(场);津贴对象由“农夫小我和间接处置农业临盆的农机效劳组织”扩大到“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间接处置农机作业的农业临盆运营组织”;津贴机具品种由2004年的“六机”(即迁延机、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播种机、秸秆分析操纵机械)扩大到今朝的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根基笼盖了耕整地机械、栽培施肥机械、田间经管机械、播种机械、播种后措置机械、农产物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根基扶植机械、举措措施农业装备和其他机械等农牧渔业临盆急需机械装备。经由过程津贴机具品种的调剂,在不竭知足农业临盆需求的同时,增强了津贴的针对性和效益的最大化,使津贴政策成为鞭策农业机械化事业生长的首要保证,提高了食粮分析临盆才干,添加农夫收入,增进农业现代化过程。
农机津贴政策尝试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食粮分析临盆才干不竭增强。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抵达9.77亿千瓦,比2003年添加61.7%,年均添加6.2%,远高于农机购置津贴政策尝试前的添加速度;大马力、多功用、高功能及亏弱环节农业机械添加快速;大中型迁延机、水稻插秧机、玉米结合播种机等的保有量别离抵达440万台、42.7万台和17万台,年均添加20.8%、28%和59.3%;农机装备构造不竭优化,大中型迁延机与小型迁延机保有量比例从1∶14.4提高到1∶4.1;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及农产物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添加。可以说,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闪现出数目和质量同步生长的杰出势头。
农机津贴政策尝试以来,我国减产增效型、资本节俭型、景象敌对型农业机械化新手艺利用面积稳步添加。2004年以来,水稻机插秧新增面积9000万亩,总面积跃上1亿亩的新台阶。呵护性耕种面积抵达8500万亩,新增800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机械化秸秆还田、化肥深施、高效节水浇灌面积别离抵达1.6亿亩、4.7亿亩、4.9亿亩和1.9亿亩。
农机购置津贴政策增进了农业机械在农业临盆中的遍及利用,显著提高了地盘的产出率、休息临盆率和资本操纵率,完成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全国小麦机械化收割平均每年增添损失50亿斤以上。东北地域经由过程推恢弘型机械深松整地可减产10%至15%。水稻产区主动推动水稻机械插秧,亩均着落成本30元、减产50斤以上。干旱地域使用机械停止呵护性耕种,尝试秸秆还田操纵,平均增添耕地表土丧失量40%至80%,添加土壤蓄水量17%,增添农田扬尘量50%以上,亩均下出世产成本15至30元,食粮减产5%以上。
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显著着落了农夫农业临盆休息强度,提高了临盆效率,减缓了青壮年农业休息力完善的冲突,为不变食粮临盆面积阐扬了根本感化。据查询拜访,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停止耕整地、精量播种、播种作业的效率,是野生的40倍以上。在时候紧、自然景象卑劣的景象下,抢收抢种、抗灾减灾,农业机械具有不成交换的感化。
可是,与发财国家比拟,我国农业机械化生长仍有较大差异,全体水平依然不高,农机津贴政策拟定方面还面临诸多冲突和成绩。一是农机购置津贴资金总额缺乏,部门农夫的购机需求及农业临盆急需的农业机械得不到知足。二是贫乏需求的任务经费,给上层农机购置津贴任务的尝试带来了很大坚苦。三是呼应的奉行培训资金贫乏,必然水平上影响农业机械的奉行使用。四是与农机购置津贴政策配套的帮助政策完善,农田根本举措措施扶植、作业津贴、燃油津贴支撑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要顺应和知足现代农业生长需求,农业机械化要站在更高的出发点上,向着更科学的标的手段生长。农业机械化未来的生长要与扶植高产、优良、高效、生态、安然的现代农业相顺应,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津贴机制及相关配套帮助政策,出格是农田根本举措措施扶植、作业津贴、燃油津贴政策,增强支撑力度等等。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新财界》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0-2016 财经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info@caijing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