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公司  
向深圳文化开拓者致敬
2018-12-04 09:43:0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11月27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市图书馆举行。来自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大学、深圳出版集团等单位和机构的本土专家、学者,怀着对胡经之先生的崇高敬意和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评述胡经之的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杨宏海主持。

中国文艺美学的奠基人

“江南岸边草,苍茫一书生。”1933年,胡经之出生于苏州、无锡之交的梅村。江南水乡的竹林池塘与吴文化的丝竹评弹,让胡经之从小就接受了美学的熏陶。1952年,胡经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由本科生到副博士研究生、助教、副教授直至教授;师从杨晦攻文艺学,又随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学习美学,致力于熔文艺学和美学为一炉,倡导文艺美学。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在文章中提到,胡经之先生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精研学术、弘传文化,著作等身,影响显巨,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生动体现。胡经之对国家、社会尤其是深圳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就体现在学术史意义上的文艺美学学科建构。胡先生是文艺美学的开拓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胡经之先生就提出发展文艺美学的构想,力推文艺美学的学科构建,最终使文艺美学发展成为一个公认的学科。这是中国的学科建制中独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学者发出的独特学术声音。胡先生创立文艺美学,不仅具有学科史意义,更具有思想史意义。

深圳大学吴予敏教授强调,胡经之先生是“世纪的文艺美学的开拓者和守望者”。胡先生的文艺美学理论是在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历史阶段的标志性的学术创造。胡先生在新时期率先对革命年代的曲折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审美艺术规律的认识内在结合,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审美传统和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西方美学的智慧成果结合,创造出文艺美学学科,后来又提出了“文化美学”概念。他认为,“既破除西方中心论,又避免东方中心论,真正实现东西互补,中外沟通,这是胡先生自己几十年所亲历亲为的基本方向,也是他给我们最好的引导和示范”。

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拓者

1984年,胡经之应深圳大学之邀,和汤一介、乐黛云共同参与人文学科建设,先后任中文系、国际文化系主任,为深圳大学创校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首位博士生导师,多年担任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他在深圳大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他致力于深圳文化建设,主张研究深圳本土问题,倡导成立了特区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曾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是深圳市文联文专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胡经之与特区文艺同行,亲历、参与、见证了深圳文化的发展,是深圳文艺理论建设的高峰,为积极推动深圳文化强市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深圳学术文化当之无愧的拓荒者和见证者。2015年,胡经之成为深圳市第一位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的人文学者。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在致辞中表示,胡经之对深圳文学艺术界的贡献至少有三点:一是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高级人才;二是扶持了一批优秀文学艺术家;三是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文艺评论队伍。

深圳大学原校长章必功提到,胡经之一直是深圳大学人文学科的掌舵人,是深圳的一面学术旗帜,在深圳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而且整个广东省文艺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胡经之的影响。

深圳出版集团总经理尹昌龙也认为,在特区发展初期,胡经之致力于为这座城市的学术文化拓荒,“胡老师不仅是深圳大学,也是深圳的一个符号性的存在,是深圳40年来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标杆性人物”。

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胡滨表示,胡经之是深圳一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大家,并用三个词汇形容他之于深圳的意义:“一座丰碑”“巨人之肩”“天上之水”。胡经之对深圳学术界、教育界发挥了重要影响,对深圳的文化发展发挥了深厚的推动作用。

深圳大学陈继会教授表示,胡经之是深圳文化的守望者,是深圳文化创新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一是以原创的学术著述,重塑深圳文化形象;二是热情关注和扶持深圳文学艺术的发展,深圳文学艺术日见盛大的队伍后面有着胡经之先生悠长的身影;三是关注、参与深圳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建设。“胡经之先生关于深圳文化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如何在学院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的对应关系中,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守正创新,动静有序,是一门大学问。”

理论创新潮流的先觉者

胡经之说,对他学术影响最大的是北京大学,但有不少学术成就是他上个世纪80年代来深圳后完成的。他把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带到了深圳,又在深圳深切感受到了创新精神,学术上发生了转向,学术志趣从“大洋古”转向“新精尖”。

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则认为,胡经之一本初心,坚守信念,弘毅终身,笔耕不辍,造福后人。这些特点成就了胡经之的一大贡献。

深圳大学吴俊忠教授强调,胡经之的治学始终贯穿着一条创新主线。早年,胡老师创建文艺美学学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境界。上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胡老师又开始进行新的文化创新思考,提出“需要发展文化美学,研究我们的文化生产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一全新的学术理念,既是一位学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深刻体现,更是学术创新的突出表现。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于爱成认为,从文艺美学到文化美学,从古典文论到当代文论,从外国美学诗学到中国美学诗学,灌注并熔铸其中的,正是胡先生一以贯之的创新思维。胡先生最关注的一件事,用一个关键词概之,那就是“创新”。学术是本位,创新是途径,“学术创新”四个字实实在在可以概括胡经之先生的文化精神。

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认为,胡经之文艺评论具有“美学的”“历史的”“实践的”三个特点。作为文艺美学的独创者和奠基人,胡经之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古老的美学注入巨大生机与活力,使之焕发出时代青春风采。

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胡老师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人物。”章必功坦言,胡经之为人慈祥忠厚,胸怀宽广,特别是不吝提携后进,无私给予年轻人指导,令人感佩。“作为胡经之老师的学生”,杨宏海提到“老师给我两个重要教诲很受用:一是做学问要扎实,要重视资料收集。二是做学问要关注当下,经世致用。”著名油画家、深圳大学客座教授阎文喜表示,胡经之教授“钻研一门、永无止境”的学术精神是后辈学人的学习典范。

广东省人大常委、深圳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郭杰在书面发言稿中指出,胡经之先生不仅是著书立说的学者,更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对广大学生倾注心血,对青年教师奖掖扶持,言传身教,金针度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一以贯之的执着追求。

提起胡经之对他知遇、提携之恩,吴俊忠教授念兹在兹。他说,胡经之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种树育材”。早在1985年,胡先生组织策划深大与北大联合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胡先生又和暨南大学饶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