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公司  
GE:为中国“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2018-11-15 09:00:27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当今世界,开放和共享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五年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开始以进取的态度与行为,直面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抬头,改写人类不确定的命运。

正是与战略提出同时,2013年,通用电气(GE)首次开启了面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能源基建合作论坛。2018年11月1日,GE与财新传媒共同主办的“源中国汇全球”2018能源基建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作为GE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从布局到实施,再到项目播撒、初见成效的一次五年盘点与未来展望,再次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海外第三方市场能源基建领域全球合作的发展历程。

论坛开幕式上,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五年来,我们融合各合作伙伴在技术、工程和投融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海外能源基建项目所在社区输送电力,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携手合作伙伴,探索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合作运营新模式、新方法,从而推动在不同区域市场的项目成功实施落地。”

一带一路战略下,GE与中国EPC企业联手共赢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五年来,无论从沟通磋商层面还是务实合作层面,都与沿线国家取得了达成了强烈共识,成果丰硕。

其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与服务业务提供商,拥有深厚工业技术底蕴的GE无疑是“一带一路”基建能源项目建设中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在之前接受凤凰网的专访中,段小缨表示,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对GE与中国而言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巨大的能源基建需求,当前全球有10亿人尚未用上电,这对于GE来说是商机。而同时,“GE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企业,特别是在电力领域上有着最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GE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63个都拥有本土团队,构建了庞大的海外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GE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又有丰富的融资和风险管控经验,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特别是能源基建领域的有力合作伙伴,”段小缨说。

在过去的五年中,“一带一路”沿线项目也将GE着力探索创新求变的基因充分激活,提出了通过“三个联合”共建“一带一路”生态圈的理念,即联合市场开发、联合投融资、联合运营,打造基于知识经验共享的“一带一路”生态圈。

短短几年来,GE已经在此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联合市场开发方面,2017年,GE和能建携手颁布了有关越南电力市场白皮书,集合双方资源深入对越南的电力市场、能源禀赋、能源格局、资源状态、发展趋势、竞争态势以及市场机会做了深度的市场调研,并探讨了中国EPC与欧美技术型国家合作的一些新的方式。

在联合投融资方面,由于当今的能源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融资,而传统的政府贷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基建项目的需求,IPP和PPP已经成为项目商业模式的主流。但商业贷款就需要回报,对于整个项目的可融资能力成为海外能源基建项目重要的推手,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丝路基金和GE联手宣布双方共同出资筹建5亿美金的股权基金,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能源项目。同时中信保携手GE,支持GE和中国EPC合作的项目和设备出口。段小缨表示,“这两个合作项目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是中国在海外能源基建领域中领军的金融机构首次和跨国企业合作,充分彰显了‘一带一路’在项目走出去的时候,资本也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融合的合作共赢的理念。”

对于联合运营,段小缨解释,在当今在越来越多的海外能源基建项目中,中国企业的角色不断的在变化,已经不满足于原先的做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和项目建设,正致力于希望更深度的参与到后期的电厂运营、服务以及管理当中。“GE不仅是先进电力的设备制造商,我们也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并在不断的探索着大数据在数字化未来电场中的应用,致力不断提高电厂的优化、效率的提升以及设备生命周期的减少设备的宕机时间。未来在联合项目运营当中GE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潜力空间巨大。”

事实上,三个联合策略在确保项目在当地市场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项目招标、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全球融资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带一路畅想提出五年从对话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由点连线到面,成果有目共睹,”段小缨表示,“累计到现在整个项目投资近2千多项,融资储备与拨款超过1万亿美金,同时在稳步推进六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走廊的建设。”

此次论坛上,段小缨透露,“事实上,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 GE把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已经提升到整个公司层面的战略,我们致力于改变以往传统的设备供应商与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企业中买方卖方的关系,推动新型的联合市场开发、联合融资以及联合未来运营的新型伙伴关系的转化。”

赋能能源基建,GE根植中国,共连世界

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并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建设,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已顺利落成或已处于火热建设之中。作为中国EPC企业的坚实伙伴,GE在过去的20多年合作中已累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了超过35吉瓦的电力。加上2018年上半年签署的订单及在建项目,还将有20吉瓦的电力蓄势待发。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EPC企业“走出去”,且为跨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合作机遇——GE有近三分之二的EPC订单签订于倡议提出后的五年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论坛上表示,“能源基建项目将是未来一带一路项目的闪光点。”

魏建国表示,中国政府在2015年就提出要帮助非洲实现清洁能源、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提出用600亿美金加强十大行动计划。我们的邻居缅甸水利非常发达,中水电在那儿开辟了密松电站。而中国临近的包括柬埔寨、老挝,拉美的阿根廷、委内瑞拉,这些国家都需要我们大批的走出去。此外,阿拉伯国家也急需要清洁能源。

“而根据亚投行的预测,未来十年光是亚洲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就需要接近10万亿美金的投入,必须要动员整个国家资本,动员全球的银团资本,民间资本和整体社会募集资金。” 魏建国说。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平表示,GE作为一个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高度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走近市场走近客户走近合作方,这种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和学习。

汪建平认为,“能源领域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短缺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65个国家人均装机只有430瓦,是世界上人均装机的50%,是中国人均装机的30%,这样一些国家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未来发展的主要是新能源,我们估计了一下,和GE的观点是一致的,未来主要空间在于可再生能源,大概占了70%。”

OBOR聚世界机遇,新模式,新前景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表示,随着中国在境外建设的上千个电力项目的陆续建成运营,一大批国家摆脱了国内电力供应短缺状况,一些国家也从电力输入国变成了电力输出国。电力项目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电力项目包括许多是中方企业与GE等跨国公司共同合作的成果。

机遇很多,挑战也不少。

根据初步统计,近十年来中国220多家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签约实施了超过2500个电力建设项目,包括火电、水电、核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以及输变电项目。电力项目签约金额累计超过了3400亿美元,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超过了3.1亿千瓦,包括巴基斯坦新的信德省塔尔煤电坑口电站、科特迪瓦联合循环电站等重点的项目。

不过在石永红看来,当前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挑战也不少: 第一个挑战,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第二个挑战是建设资金的需求与融资模式创新带来的挑战。第三个挑战,是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带来的项目模式变化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企业正在进行创新。

石永红透露,“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海外工程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中国能建与GE联合开发的巴基斯坦燃煤电站,哈电国际及GE合作在迪拜的清洁煤独立发电项目都取得了多赢的效果,这些项目都体现了‘一带一路’中方及合作方及合伙方携手开发基建市场的新机遇。而技术进步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容提供了重要支持。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可以产生大量的新型工程建设项目需求。”

GE中国首席财务官屠鸣表示,现在每天要进行能源方面的转型,包括可再生能源可能要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的这个能源,需要提高能效,要缩短它的这种投资的周期。电能的发展也从之前的政府支持转移到PPP,再转移到私营,所有的这些转移带来了新的资本投资方面的挑战。

屠鸣认为,“在GE建立基础设施都是我们DNA的一部分,我们经常说1500亿的收入是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现在我们的油气也非常大,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油气提供商,从GE的角度来说70%的收入都是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国家,要么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都有,很多这些国家都是在‘一带一路’沿线。”

GE可再生能源集团混合发电事业部Jean-Claude Robert表示,“现在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今天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各地完全可竞争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价格的发电价格了。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的太阳能的价格甚至已经可以达到1度电2.1美分,是有利以来最低的价格。”

Jean-Claude Robert认为,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比较过去而言将会越来越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在GE我们也被迫重新考虑我们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方法。我们知道将继续的提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是友好的,同时也是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我们也要保证它是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对于电网来说非常的友好。

GE中东首席财务官Ahmed Ramadan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可以给伊拉克很大助力。首先可以为项目提供资金,这是伊拉克所需要的,第二伊拉克的公司可以跟中国经过国际验证和认可的公司交换知识和经验,特别是中国对伊拉克知识的转移可以使伊拉克的EPC市场受益。“目前伊拉克的基础设施一直非常缺投资,又是军事禁运,使我们所有基础设施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在伊拉克需要很多重建工作,伊拉克有非常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自然资源,但是还是迫切需要投资以及大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聚集资源,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Ahmed Ramadan表示,“我们非常需要‘一带一路’的倡议,解决国内存在的电力不足,也需要新鲜的融资模式,因为伊拉克项目的发展和政府信托和政府保障的缺失需要ECA和银行以及承包商思考出一些新的融资方式和模型。中国伊拉克和GE以及美国这些方面的合作非常重要。”

未来,全球能源市场将呈去中心化、低碳化和数字化的特点。除了技术领域的更迭,业主所在国家地区的政治态势多极化、当地的能源禀赋、项目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等,仍是项目各参与方在进行海外能源基建时所不容忽视的因素。

由此可见,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挑战并非寻找需求,而在于满足能源基建生态圈各方的需求——帮助业主满足融资需求,协助EPC企业更好地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提升企业因地制宜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能力。为此,针对特定市场需求而整合的特定项目、技术和融资解决方案,将是未来发展海外能源基建项目的关键,也将开启“一带一路”倡议下在第三方能源基建市场全球合作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