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公司  
一起教育科技刘畅:打破教育资源壁垒,信息技术让教育更有温度
2018-11-06 14:16:09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11月4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8年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近4000余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以及众多教育从业者参会,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一起教育科技创始人兼CEO刘畅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在线教育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灵活与多样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更加公平。

(一起教育科技创始人兼CEO刘畅作主题演讲)

学习方式的进化重新定义学习的意义

受益于中国网民规模的稳步增长,以及国内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稳步攀升。根据一起教育科技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的《2017年中国中小学在线作业用户洞察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达到11017.3万人,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将达到13583.4万人,增长比率为23.3%。

截至2018年9月,目前国内有230万教师,2200万家长,4700万学生在使用“一起”产品。“从数据上来看,‘一起’产品正在服务7100万用户,相当于每4个学生就有1个在使用‘一起’产品。”刘畅介绍,在线教育之所以成为越来越多人认可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它促使学习的重点放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变成主动学习,从而发掘学习的乐趣,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会议中提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要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更要具有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师生的基本素质。

刘畅列举了许多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案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在线教育产品使用在线绘本、智能朗读等功能,生动的图文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智能朗读与背诵功能也能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中,通过数学讲练测结合,能够针对错因分析诊断,并推荐个性化讲解练习以及即时干预,在当前课程结束后还能通过测试题掌握学习程度;英语课堂上,学生通过在线教育产品的智能互动功能,让学练同步,个性化的口型指导以及人机互动,还能够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提升。

“基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养成师生数字化教育和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雷朝滋认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习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最终才能实现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

“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注重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提高解决同类型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刘畅看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会学习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培养思考问题的逻辑,比获得问题答案更重要,我们急需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技术打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态。

从“教书”到“育人” 人工智能让教育更有温度

“想要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态,关键一点是让老师、学生、家长都能从繁琐机械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技术的温度消除平庸,让三者都能回溯教育的本源,由‘教书’到‘育人’,由‘应试提分’变为‘素质拓展’”,刘畅说。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到,此前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中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调查: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家,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你认为要保留多少合适?全世界的教育家给出的答案是17%,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那么多知识,只要保留17%就够了,其余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现在的内容太深太多,毫无疑问是必须要变革的。”朱永新表示,这些年来,新教育实验投入很大的精力都在研究未来教育中学生究竟要学什么。

以教师为例,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更应借助人工智能这把利器为教育做“加法”,让日常教学活动从依赖经验到依靠数据驱动,让教学结果从解决班级的共性问题,到解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问题。

在线教育模式还可以帮教师省去很多繁琐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在线作业自动批改、纸质作业自动批改、视频讲练测等功能。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看到试题的详细解答过程。

此外,学生不喜欢考试,而考试之后的繁重统计工作更让老师们头疼。刘畅介绍,通过在线教育系统统计,老师不仅能轻松看到班级平均分等概况,还能了解到学生优势点和薄弱点分析等详尽数据。

在一起教育科技的“智能作业平台”上,部分学校中已有了长期、高频的数据采集,受到了老师的广泛认可。为了更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真正发挥其在实际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平台还结合学情产品本身开展了《学情有效性系列实验》。

刘畅分享了北师大二附中汪燕铭老师的实验成果:过去,每次考试后至少需要手工统计1500条数据,工作量大且缺乏直观性;而现在,应用一起教育科技的系统以后,所有的老师都能看到一个年级班与班的成绩,不仅能够直观看到班级平均分等概况,还能了解到学生优势点与薄弱点分析等详尽数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有效减轻负担,同时也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有效的提升,也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大数据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公平创建教育未来

大数据挖掘不能离开教育实践,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课堂教学,都不是为了抓数据而去抓数据,而是要从贴近教师的教学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去获取大数据。例如,通过大数据,从知识维度可以评估某市学生学习小学英语的整体效果,以及各区在语法、词汇、话题等知识维度的学习效果。此外,还能通过技能维度评估某市学生学习小学英语的整体效果,以及各区在听、说、读、写等技能维度的学习效果。

刘畅列举了两个农村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取优质资源、改进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镇中心小学张益强,借助“一起小学”对“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探索。此外,师资不足仍是乡村学校发展的大问题,借助在线教育产品,能够把城市里优秀的师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校,弥补了师资不足的短板,以及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

哈尔滨141中学教师李爱华,同样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完美结合。通过“一起小学”所收集的学习数据,李爱华更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每个孩子合理规划学习路径。

“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是一种财富,与一二线城市的老师相比,乡村教师更需要教学数据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刘畅认为,在线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为二三四线的孩子们提供了一线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带来潜移默化的提高。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了教育公平。

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兴起,能够充分满足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填补“数字鸿沟”,使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平等接受优质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于在线教育的未来,刘畅有三个期许:让知识和能力一起,构建学生核心素养;让乡镇和城市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科技和教育一起,实现美好学习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