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拥有着众多耀眼的头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NASA前高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他31岁就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引发学界轰动;他不断进行科学探究,发挥匠人精神;他也有着理性的浪漫,用科学方法研究美学;他就是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
近日,张双南做客第七期《学而思大师课》,现场进行趣味实验和经验分享,为学生及家长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人生课。是什么让曾经的“杠子头”成为科学家,并在NASA取得骄人成绩?科学家的理性与诗人的浪漫,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张双南做客第七期《学而思大师课》
现场趣味实验激发孩子兴趣
在分享之前,张双南出乎意料地拿出两个体积不同的透明玻璃球让观众观察,当两个球从同一高度掉落,谁先落地。台下观众满怀好奇,有的身子往前倾,有的和周围人交流观点。猜测小球先落地的人占小部分,多数人认为两球同时落地。
他像个魔术师,身子笔挺着,左右手各握一球,突然松开双手,两球掉落地。“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面对部分观众仍然认为小球先掉落,张双南再次拿起球,举起手,落下。两球同时落地。
张双南解释了这个实验背后自由落体的原理,并通过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小实验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发展。伽利略影响了牛顿力学的发现,而牛顿又影响了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张双南进行现场趣味实验
在互动环节,张双南“蜡烛烧塑料袋”“铅笔刺水袋”等小实验讲述水的导热性、压力和应力等物理学原理。虽然是严谨的科学家,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实验,为现场观众科普一个个专业的物理知识,激发孩子对物理的兴趣和热爱。
从“杠子头”到清华园的高材生
张双南讲述儿时的成长故事
在《学而思大师课》的讲台上,张双南回忆起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曾一度痴迷于观察蚂蚁,以致于母亲担心他是个傻孩子。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任何事情都想争论出个结论来,于是被起了个外号“杠子头”。高中时,有幸遇到一位影响他一生的物理老师,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从一个贪玩的孩子蜕变成爱读书的人,从此踏上科学探索的道路。回忆起自己的成长之路,张双南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而是一个勤奋的人。
16岁那年,张双南考入清华大学。回想起大学生活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学校给了他额外五张图书馆借阅卡,这样他可以一次借阅十本书,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大学期间,张双南就属于能经常吃到“油饼”的人。“油饼”是当时清华大学食堂供应较少而且结束较早的早餐之一,一般要在早上六点三刻之前赶到食堂才有可能吃到。“能吃到油饼的学生恐怕只有三分之一吧。”在张双南看来,自己并非天资聪颖,自己取得的成就都与勤奋刻苦紧密相关。
成功的秘诀是比别人付出更多
经过五年的勤奋学习,张双南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院,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随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再随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来加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发明出一种新的成像方法,让NASA一个不太有用的卫星,变成了一个科学成果特别丰富的卫星,并且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现在张双南已经成为一名享誉国际的科学家,看似顺风顺水。但在这背后,张双南其实付出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努力。在《学而思大师课》现场,张双南坦言想要取得科学成果,他的秘诀就是比别人付出更多。
“在NASA依然是‘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仍然还要工作。我几乎没有哪一个晚上,一点工作都没有做的。你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没有勤奋没有努力是不行的。” 张双南说道。
分享最后,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诉观众,我做的这些事情,没有哪一件是大家做不到的。如果你想成为科学家,只要充满好奇,刨根问底,并且不断坚持和努力,你就一定能够实现。
据悉,《学而思大师课》已于9月8日起,每周六晚21:10在广东卫视播出。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知名产品设计师石大宇、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野生物摄影师奚志农已相继开讲,感兴趣的学生及家长可以在腾讯、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搜索“学而思大师课”回顾观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