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感冒买药花2000元,如何规避药店的那些“坑”?
今年2月初,当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的时候,上海白领陈佳偶感咳嗽,在家门口的一家大型连锁药店买药,没想到一下子被推销了2000元。
“我当时有点咳嗽,又不敢去医院,想赶紧买点药吃,药店的销售员给我推荐了接近2000元的药,因为心态焦虑又担心,想也没想就都买下来了。” 陈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咳嗽没两天见好,陈佳买回去的一堆药就放在抽屉里积灰了。
陈佳的买药遭遇在许多中老年群体中更为常见。推销高价药是线下药店常用的手法之一。据启信宝数据统计和梳理,全国药品零售企业及其门店、分支机构等,2020年1月1日至今接受到的行政处罚信息(包含已经办结处理完毕和尚未办结处理完毕的行政处罚)累计发生12941次。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行政处罚行为中,未明码标价、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哄抬物价、发布虚假广告,以及违法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是较为常见的处罚类型。
药店销售的潜规则
今年疫情期间,线下药店哄抬物价的现象屡有发生。
3月27日,上海诚康大药房有限公司万顺路店零售货架上的“双黄连口服液”价签上标示为79.4元,远远高于此前销售的34.3元。对当事人涉嫌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对其罚款。
5月26日,重庆市信一堂民本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因哄抬价格从而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被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罚款,并责令消除影响。
陈佳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她疫情期间在前文所述的药店也买过一盒达仁堂的清肺消炎丸,药价接近60元钱,打开盒子一看,里面一半的地方是空纸壳,另一半空间只有6小包药丸,每袋重5g。按照成人的用量,每次一包、每天3次,一盒药两天就吃完了。
“卖水果礼盒的转行卖药了?”陈佳直言生不起病。她当时虽然也觉得药价贵得离谱,但并没有深究。几个月后,在偶然翻看网上药店页面时,她发现同厂家、同品牌的“清肺消炎丸”在网上药店只卖32元一盒。
药价如何制定?线上线下价格区别在哪儿?实际上,2015年开始,药价制定经历了一次从“政府的手”到“市场的手”的转变。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现为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要求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直接干预。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取消政府定价后,进入药店的药品价格需要药店与药企谈判。
广东康爱多连锁药房运营总监黄钻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不少连锁药店为了获得规模效应,降低药品的进货价成本,近年来不断进行扩张。
线下实体药店与网上药店定价有何不同?黄钻柏表示,实体药房的药品价格一般是根据周边3公里的药店来定价的,有些连锁店是按片区来定价的。医药电商销售商品是根据线上竞争对手来定价的,由于价格战,商品价格不稳定,有下降趋势,而且变化较大。
“医药电商销售药品以处方药为主,来货渠道一般是大的商业配送公司。医药电商还可以比价,很难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只会出现为了促销,互相杀价,药品越卖越便宜。” 黄钻柏说。
黄钻柏认为,一般情况下,知名药品价格都是透明的,但推荐药品这里面有很多门道。
“由于线下租金成本高、人工费用高,而知名药品价格都是透明的,利润有限,所以药店一般会制定一些政策,主推利润高的产品,根据疾病搭配来主推。一般都是合理推荐药品,个别药店也会出现‘宰客’现象。”黄钻柏说。
一名医药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实际上每个实体药店除了店员外,还有一个角色是执业药师。执业药师和店员的职责是分开的,店员的职责往往是推销药品,而执业药师会给患者一些比较专业的建议,“患者在买药前,可以多跟执业药师聊聊。”
线上线下快速进击的药房
启信宝大数据统计显示,全国药品零售企业(不含门店及分支机构)共计480863家,其中有90家为上市公司,而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有1433家。
目前市场上线下零售药店形成了大小药店林立的生态,连锁药房的规模性扩张还在进行。
大型连锁药店国药一致(000028.SZ)2019年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公司属下国大药房是全国销售规模排名第一的医药零售企业,门店总数5021家,其中直营门店3744家;净增门店数746家,其中新开直营店和加盟店净增608家,并购净增138家(不含吉林天和、养和堂)。
益丰药房(603939.SH)、老百姓大药房(603883.SH)等大型连锁药房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公司近年来进行了快速扩张。
黄钻柏认为,连锁药店快速扩张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增加与药企谈判的筹码,降低药品进价。“目前管理方面都已经系统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通过系统销售,所以经营都很规范。最大问题是行业竞争激烈,租金成本高、人工费用高,可能出现部分门店亏损,导致经营困难的情况。” 黄钻柏说。
在线下药店不断扩张的同时,医药电商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
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正式颁布,“药房网”取得了第一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成为了第一家网上药店。随着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4+7”带量采购、两票制、新药品法等政策出台,医药电商的发展获得了强力的政策支持。2018年,最新的“互联网+医疗”政策出台,使得网销处方药再度成为可能。
根据启信宝统计,近十年来,从新增企业数量来看,互联网医药电商经历了加速发展,2019年新增企业13984家,按照目前的速度,今年新增企业数量将超过去年。
阿里健康、京东大药房、叮当快药等互联网医药电商崛起,线下实体药店也积极利用各类O2O平台如饿了么、美团,或自建平台(APP、微信小程序、企业商城)通过网上卖药。
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规模达21586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有所回落。而电商作为医药流通的渠道之一,受益于全渠道的增长趋势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