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施维刘久锋戴军
赤水河既是“美酒河”,也是“生态河”和“旅游河”,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生态旅游”发展,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3月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芹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用四个词诠释了家乡的美。
第一个词:竹子。“我的家乡赤水是一个生态环境特别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82.77%,排在贵州省第一位。其中竹林面积132.8万亩,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大家要是到了赤水就会发现漫山遍野都是竹林。”杨昌芹说。
“现在利用新的技术,我们把一根根竹子变成了纸浆、纸板、餐巾纸,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还把竹子转化成了竹地板、竹家具以及竹编、竹雕、竹扇等工艺品,经济价值和效益都非常好。”杨昌芹边说,边打开一幅自己手工编织的“赤水大瀑布”竹编画展示给大家看,立即引来现场阵阵称赞。
赤水是贵州省第一个减贫摘帽的贫困县。作为“赤水竹编”的传承人,也作为非遗文化服务志愿者,在杨昌芹的词典里,诠释家乡美的第二个词就是“脱贫奔小康”。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技艺带领帮助村民增加更多收入,实现“扛着竹子奔小康、编着竹子来致富”。
赤水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