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小长假期间,记者和朋友相约去餐厅吃饭。到达餐厅的时候,已经将近下午一点,虽然已经过了饭点,却看到餐厅门口有七八个人在排队,问询店员需要等多久后,竟被告知不用等待。进店之后,笔者发现,店里面还空着好几处位置,根本就不需要排队。很显然,门口排队的就是所谓的排队托。
据了解,花钱雇人当托,早已成为餐饮行业的潜规则,这首先是因为餐饮业竞争的逐步加剧,基于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思维,餐饮业新入局者众多,以2015年的北京为例,一年间,餐饮商户数量增加了近60%,竞争加剧带来了成本上涨。一些新店缺乏品牌积淀,急于靠络绎不绝的购买者吸睛,制造出一个“网红店”,早点打出名气。当然,这也是出于商家对消费者从众心理的考量。在消费行为发生之前,消费者一般无法预判是否值得购买。这时,外部的间接信息就成为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参照。一般而言,人们会认为排队长的店一定不错。
事实上,排队托和网店刷单是一个套路。只不过一个在线下,一个在线上,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形成虚假“流量”,吸引真正的消费者购买。正如刷单形成了产业链条一样,排队托也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根据此前的报道,餐饮店排队托的消费行为和普通消费者并无不同,甚至一言一行都会按照委托方的剧本进行。就目前来看,借助现代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线上刷单炒信行为的认定已不再是难题,但雇托排队属于商家与被雇佣者私下达成的协议,要认定取证较为困难,这就对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形成了考验。
试想当消费者经历了漫长的排队后,如果对得到的商品比较满意,营销尚且有一定意义。如果费钱费时得到了不满意的商品,以后就再也不会上当了。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利用排队托制造假象,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无疑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决策权,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不诚信行为,有消费欺诈之嫌。
除了消费者之外,商家也难免付出一些代价。如果排队托的营销策略被识破,消费者会觉得自己被愚弄了,商品好坏暂且不说,首先就会认为商家不诚信,不值得被信任。以笔者为例,尽管是那家餐厅的老顾客,但被套路后,就决定一段时间不再去就餐。另外,商家找托排队的成本并不低。2017年南方都市报对某奶茶店的调查显示,店家一天招募到92个托,每人工资90,再加上组织者抽成以及奶茶的成本,一天预算成本在15000左右。如果网红效应没有制造成功,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些商家对打造网红店如此热衷,浮躁的心态可见一斑。说到底,口碑最终是要建立在优良的商品品质上的。营销可以带来火爆的购买,但对打造高质量的商品无益,加上成本高昂,这种手段恐非长久之策。与其费尽心思地缘木求鱼,不如练好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内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长盛不衰的网红店。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