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风生
考场直接发答案、跟去年试题雷同、与大纲不符、疑似泄露,今年的考研试题“乌龙”有点多。
考研结束了,关于考研的话题却并未退烧。这两日,部分高校自命题科目试题接连曝出低级错误。
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两校发生自命题科目试题错装,考试现场直接发答案;山西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试题被曝与去年大面积雷同;电子科技大学的考研试题《固体物理》试题出现偏差。这4所高校都已经发布声明,进行补考。此外,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试题“疑似泄露”,该校已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
很多人不解,高校考研自命题已施行多年,封装错误、命题雷同、命题偏差、疑似泄露这些质量和安全问题,为何在今年“集体爆发”?
这其中自然有偶然因素。对此,相关高校和高校所属上级教育部门,都已经采取补救措施,并启动严查、问责。补考是弥补低级失误的唯一办法,但考试纵然可以“补”,对学校公信力产生的伤害却难以补救。
为此,在严肃追责之后,还必须反思产生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推给个别人或偶发因素。
某种程度上说,多家高校同时出错,反映出部分高校对考研自命题的态度不是越来越重视,而是越来越随意。
对试题封装错误这样的“乌龙”,一些舆论在耐心地给高校讲解如何保障安全,但这本是常识和规范。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只能表明个别高校在心态上很松懈,有关安全保障措施形同虚设。
另外,直接拿去年题目稍微修改,相关命题人员是多懒?而去年的题目进了今年的考场,也意味着,可能就是一个人命题,对试题是否合格根本没有审核机制。
这进一步暴露出两方面问题。其一,个别高校不重视研究生招生质量。我国实行统一考试+研招单位自命题方式,是为了把部分自主权交给高校,让高校能招到适合本学科、专业培养要求的学生。但凡重视招生质量,就必然会重视研究自命题,出好自命题。
可显然,个别高校并不重视自命题,甚至有的学科专业的自命题故意降低难度,以吸引学生报考。这些学校只在乎有无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但却不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
其二,部分命题教师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认真研究命题,而是敷衍对待。这与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关。目前很多高校仍然存在重学术成果、轻教学工作的弊病。考研命题属于教学事务,不可能有什么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因此,相关教师不会觉得这是责任,而是负担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