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在政策催化与市场需求带动下,环保产业整体势头发展迅猛。与此同时,行业内部出现分化,部分企业融资受困。业内分析认为,未来随着融资环境的改善,各路资本陆续进入环保市场,环保企业业绩也将有望整体回暖。
环保市场刚性需求增长迅猛
近年来,全国范围持续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催生巨量的环保刚性需求。据市场机构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的环保投资合计4.17万亿;“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将会突破16万亿元,其中水务水环境治理占50%,固废综合处置占31%,土壤修复占比19%。
新生的环保需求令相关企业获益匪浅。近日,在北京市一个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推广交流会上,多位企业人士表示,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带动了市场需求,一些龙头照明企业的订单数量稳定增长。
欧普照明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市的绿色照明工程项目已经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政府在一些指导项目上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力度很大。”
2018年底,民营环保企业融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11月,针对民营企业股权质押、债务风险等问题的政策解决方案密集发布,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市场机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金陆续进入环保市场。
“环保是一个受政策性影响较强的产业。”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表示,“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增速是17%左右,2018年环保工程、设备公司的增幅也达到15%到30%的水平。”
他还认为,“依法常态环境监管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环保行业监管执法力度空前。随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环境执法监督机制等的完善,环保产业已经步入强监管时代。
12月25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各地2018年1-11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与《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的执行情况。截至当前,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6.62万件,罚没款金额为135.97亿元。
环保企业喜忧参半
在政策红利释放和行业从严监管的综合影响下,环保企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Wind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发生102起环保违规问题,仅是环保部门的处罚已经累计6262.09万元。
在上述102起环保违规公司中,有74起是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公司发生环保违规问题,其余28起是公司本身涉及环保违规。星湖科技、亚星化学、国中水务、ST辉丰、中色股份、联化科技等20家公司被罚超过百万元。
“2018年对环保企业而言,是忧喜参半。”山西一家环保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近5000万元,其中3000万元靠运营和咨询,近2000万元靠工程项目。”在他看来,全年业绩主要看现金流能否稳健。“有的项目虽大,但工程结束拿不到钱的风险很大,本着求稳的原则也不敢接”。
近年来,环保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合同金额不断增大,资金投入相应增加,多数企业依靠负债规模持续扩张。2018年迎来债务兑付高峰,部分企业融资失败,造成违约事件。
吴舜泽认为,2018年环保企业正处于去杠杆的阵痛时期。环境产业中出现问题的大部分是上市企业,这些上市公司负债率普遍高企。“个别企业过于激进,短债长投、资金错配,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必须要去杠杆和金融强监管进行纠偏”。
资本加持令环保企业涅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