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商业快报  
改革关键时期将小平南巡讲话传向世界
2018-12-17 15:32:20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  分享:

陈锡添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1992年1月19日下午,邓小平在深圳迎宾馆。左一为陈锡添。 图片由原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江式高提供

1992年3月26日,陈锡添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传遍海内外。

   “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他的足迹,在时隔8年之后,又一次踏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这块热土上。”

  陈锡添如此记录下26年前邓小平到深圳时的细节。

  1992年,邓小平年南方视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陈锡添和他写的长篇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则将改革的讯息、伟人的声音传遍世界。

  一文名传天下,但陈锡添说:“我只是历史转折瞬间的记录者”。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时,陈锡添回想当年,记忆犹新。

  “邓小平选择这个时间点来深圳有特殊意义”

  1992年1月18日,陈锡添接到通知前往深圳市委宣传部,被告知邓小平将来深圳视察,并指定他为唯一 一个随行采访的文字记者。

  “通知说,明天上午8点钟,你坐市委书记李灏的车,到车站去接邓小平,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5天,你要全程陪同,进行采访。”陈锡添说,通知时还强调“责任重大,任务绝密”。

  陈锡添回忆,当时上级领导说得非常清楚,这项任务,老婆都不能告诉,回到家就跟家人说有公务,期间住在宾馆。

  对于这次历史性的机遇,陈锡添说,有偶然有必然。

  陈锡添时任深圳特区报的副总编辑。9年前,42岁的他来到深圳,从学校教师重新回到新闻单位。因为表现突出,他只用了4年半时间,从一名普通记者晋升为副总编。1987年,广东省新闻界第一次评职称,陈锡添是深圳唯一破格评上“副高”的记者。

  陈锡添在深圳特区报期间,中央领导每到深圳视察,市委通常都指定他去采访。

  以一个职业记者的敏锐嗅觉,他意识到此次采访的意义非凡。“这次通知绕过了报社,直接由市委领导传达,通知口径也比以往更严格。”

  他当时也有预感,这次南巡不是一次简单的视察。“邓小平选择这个时间点来深圳有特殊意义。”陈锡添说,在当时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有人说深圳除了红旗是红的,其他都变了样;也有人认为深圳是在搞资本主义复辟。导致大家开始迟疑,不敢闯、不敢试,改革开放事业止步不前。”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光是‘邓小平到深圳’这六个字,就已经是当时最大的新闻。”陈锡添说。

  “我着重写他平凡的一面”

  采访结束以后,陈锡添一直没有放弃准备报道的想法。

  当年3月12日,《深圳特区报》曾编发半版邓小平的独家照片,陈锡添趁机撰写了500字的图片说明,但最终没有通过,仅保留了“1月19日邓小平在深圳”的字样。

  “直到3月22日,当天是星期日,当天中午我穿着拖鞋到办公室取报纸,看到《南方日报》一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