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市场火热的2016年,北京的“商改住”项目也随之火了一把。但仅火了9个月,该项目就被立即叫停。一夜间,北京“商改住”遍地哀鸿。时间过去一年多,北京“商改住”项目的生存现状又是什么景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多个“商改住”项目,试图摸清真相。
从排队买房到结伙退房;每平方米均价从5万元高位遭遇腰斩;前来维权的业主,正是两年前的购房人。这是北京部分“商改住”项目的真实写照。而近段时间,北京的“商改住”市场似乎有些躁动。
在收到多条“可注册,宜商宜居,有事业有生活”的推销短信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多个“商改住”项目。
有销售人员称“提供代开公司(空壳公司)全套业务”,有的则称“可联合几个人共同出资开公司来购买,再以股权比例划分面积”,还有的向客户表示“楼盘没有分户房产证,不需网签”,“最后几套房,稀缺资源,存量卖完就没有了”。相比于开发商们的三缄其口,项目营销人员的话术令这个一度冰封的市场多了些许别样的“温度”。
●政策未明、市场躁动,商办项目低调销售
2016年是一线城市“商改住”市场最“红火”的一年。
当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改建房屋用于租赁,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应当按照居民标准执行”。
由此,很多城市也落地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市场一片向好,大家竞相涌入。
“2016年那段时间,我们的项目简直卖疯了,2017年初最高单价一度涨至5万多元。”通州商住样本尚品台湖项目销售人员这样向记者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
然而不到9个月,2017年3月26日,北京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办公类项目管理的公告》,对商业办公类项目的用途进行严格管控,并针对在售的商业办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
公告明确强调,商业、办公类项目应当严格按规划用途开发、建设、销售、使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为居住等用途。根据公告,企业在建(含在售)商办类项目,不得卖给个人,而个人购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名下在京无住房和商办类房产记录;二是在京连续五年缴纳社保或连续五年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夜间,北京“商改住”遍地哀鸿。
就在两天后的2017年3月28日,北京市住建委公布名单,6个在售项目涉嫌销售“商改住”被停网签。
中原地产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商办市场在“3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