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新药创制专项走过十载,推动着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到创新的转型升级。但遗憾的是,数十种获批上市的国产Ⅰ类新药中,没有一个靶点是自主发现的。意即,当前我国新药研发总体是在国外发现的作用机制、靶点基础上“跟跑”出来的。而在缺乏创新链前端探索能力的语境下谈新药研发,终究算不得“自主”。
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寻找新靶点、新机制投入大、周期长,比如刚刚摘得诺奖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从发现PD-1分子到相关药物问世,用了26年时间。因而这项工作主要依靠科研机构和大学,各国也都在这么做。至于我国至今靶点难寻,固然有新药研究起步不过十多年的因素,却不足以成为必然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