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立新、徐海波
乡村“垃圾歼灭战”,很大程度上是与一些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之战,虽无硝烟,却照样激烈。在湖北武穴市农村的这场“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是那些村支书们。
户评公示栏前的“风波”
一天中午,铸钱炉村村支书王映良正在家里吃午饭,忽听村里闹哄哄的,赶紧出门看个究竟。
循声而去,来到后湖塆一处环境卫生户评公示栏前,只见一老太太用农具砸碎了公示栏的玻璃橱窗,并使劲撕拽喷绘纸。旁边几位村民不停地劝阻,老太太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王映良赶紧上前阻止。谁知,老太太从人群中冲出来,指着支书的鼻子质问:“你说我家差我家就差啊?”“我家卫生这么差,那我6个孩子都是怎么养大的?难道是你替我养大的?”
一连串气势汹汹的发问,王映良一时没回过神来。
原来,铸钱炉村对垃圾治理实行常态化管理,由村干部、组长、老干部组成户评考核专班,每月开展检查评比,将家庭卫生情况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并将评比结果在村塆进行公示,对多次获“优”的农户给予物质奖励,激励落后农户进行整改。
在刚刚结束的一轮户评上,老太太家被评为“差”,她觉得脸上无光,泄愤上演了刚才的一幕。
铸钱炉村是武穴市长江边的一个小村,相传明代荆王曾在此设炉铸造铜币而得名。长江到了这里江面收窄,按照民间说法,船桨只需划十八次就能渡江到对岸。因此,当地人又将铸钱炉村别称为“十八桨”。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铸钱炉村很早就迈入富裕村行列,不少农民住着小洋楼,开着小轿车。
然而,生活富裕了,荷包鼓起了,“垃圾围村”却成了新烦恼。门前屋后、路边林里,一度到处垃圾成堆,村民形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没那么容易。当了10多年村支书的王映良感慨地说,如今,垃圾治理成了村支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比当年抓计划生育还难”。但再难,这项工作也必须抓到底,毕竟,绝大多数村民希望自己的村庄村容整洁,而不是垃圾遍地。不过,这次“风波”让王映良意识到要讲点“策略”。此后,户评考核继续进行,只是公布结果时“差”变成了“一般”。
不管怎样,这次“风波”毕竟让更多村民意识到:村里治理垃圾是“来真的”,村支部是要管到底的,而且,垃圾少了环境好了,受益的最终是全村人。渐渐地,村支部的工作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村规民约也越来越有约束力了。
正在自家门口清理杂草的铸钱炉村5组村民王桂荣告诉记者:“村里每月开展清洁户评比,还把评比结果贴出来,大家都看得到,而且还在村广播里指名道姓批评。搞不好卫生,全村人都知道,脸上挂不住。每天早上出门干活前,我都会把房前屋内先打扫一遍。”
“现在‘差’的农户真没了!”正在村塆打扫卫生的保洁员冯春兰说,“大家的环境卫生意识都上来了,得‘一般’的农户都越来越少了。”
“女汉子”支书的柔情
位于武穴市北部、背靠横岗山脉的绿林村,村如其名,重峦叠嶂,宛如龙卧其巅,山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优良,几家矿泉水公司在此建厂取水。
10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绿林村,一条条宽敞的通塆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别致的农家院落掩映在葱郁的树木间,鲜艳欲滴的鸡冠花开得热热闹闹,桔子乐咧了嘴,柿子笑弯了腰,垃圾没了踪影。
在村口,一名50多岁、身材高大的中年妇女,迎上来与记者握手。人们介绍说,这就是绿林村党支部书记刘锦平。
村里人都喊她“十妹”。刘锦平在家里排行老十,从小受过不少苦,练就她“女汉子”的干练性格。
坐拥优质的山水资源,更不能坐视美丽乡村被垃圾吞噬。刘锦平主持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要热爱环境,讲究卫生,发现随手乱扔垃圾者,一次罚款30元。”
同时,绿林村还将“村民每人每月交1元钱卫生费”写进《村规民约》。“垃圾有人管了,村子干净了,大家都乐意掏这个钱。”不过,村民们说,3年过去了,绿林村并没有收过一分钱。
绿林村还成立垃圾治理工作专班,在全村配备了126个垃圾桶,聘请各村民小组组长担任保洁员,带头扛起村庄保洁的重任。
正是由于这份“男人般”的干劲,刘锦平带领的绿林村成为武穴市“美丽乡村”。
然而,绿林村也因环境卫生问题被全市点名。“去年我村因吴塆小组的水库边一堆垃圾未清理而在全市大会上受批评。”对要强的刘锦平来说,被点名激发了她不服输的韧劲:“垃圾治理没有巧,只要天天抓,我就不信有什么做不好的。”
那次大会回来后,刘锦平召集村两委开会,撤换吴塆小组组长,选拔新的组长并担任保洁员。经过这一次“整风”,各小组长都丝毫不敢松懈,既尽到保洁的责任,又监督村民维护卫生。
如今的吴塆已经从“落后”变成了先进。上个月,村干部到吴塆检查卫生,还当场奖给保洁员100元。绿林村也成为梅川镇垃圾治理工作先进表彰的“专业户”。
说到这里,刘锦平并未露出欣喜之情,“女强人”反而有些黯然。“那位被我撤掉的小组长,去年底走了,还不到60岁啊!”
刘锦平低下头,默默陪记者在绿林村“巡视”。
突然,刘锦平弯下了腰,在乡村道路旁的一处灌木丛中捡起一个烟头。“我喜欢每天到各塆转转看看,看到垃圾就捡。村民看到我在捡,也不好意思乱丢,村干部也养成了随时随地捡垃圾的习惯。”
在农村,小孩边吃零食边丢垃圾比较普遍,食品包装袋成为白色垃圾的主要来源。但是,这一类垃圾刘锦平却不捡。
“我跟校长说了,我要是在路上看到学生丢垃圾,我把你喊过来,你当着学生的面,亲自把垃圾捡起来!”刘锦平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绿林小学校长吴炎明说,有几次他还真的被刘锦平喊去“捡垃圾”。于是,他在全校推进“垃圾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垃圾入桶的习惯,并且让他们回家“教育”父母。
村容不变人就“变”
“我村在这次环境卫生考核中得了倒数第一名,感觉很没面子,实在对不起大家,下次一定把村里的环境卫生搞好。”
这是今年9月,武穴市大金镇涂秀六村支部书记凃杨健在全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结账会上的表态。这个50多岁的老支书,当天晚上回家后辗转难眠。
第二天一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乡镇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新闻后,都打来电话质问“为何咱村成为落后典型。”他那张狼狈举着“最脏村庄”牌子的照片,更是在各个微信群里流传。
“这次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凃杨健说,那几天都不敢出门。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凃杨健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已经在武穴出名了,还要我出名到全国吗?”
凃杨健反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村干部思想不重视,抱着被动应付的态度做垃圾治理工作。要想摘掉落后帽子,关键要村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村容不变人就“变”!凃杨健自己带头,每天早上,凃杨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家房前屋后打扫一遍,再到村塆转一圈,看见垃圾就捡。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是几个领导干部就能干好的事,更不是一群保洁员就能清扫干净的,而是需要全体干群的共同参与。”凃杨健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更要求党员干部敢于下真功夫、啃硬骨头,示范引领村民共建美丽家园。
同时,村两委用足用活督促检查的指挥棒,明确规定,农村保洁员由村委会按“一年一聘、合同管理”的方式聘请,并实行月度固定检查、随时抽查双重督查,发现5片以上垃圾,对保洁员扣工资100元,同时,对包片村干部、组长各罚款100元。
一个月下来,涂秀六村开始有了变化。记者采访时,碰见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正弯着腰将门口的稻草运到田里。老人的儿孙都在大城市工作,一次次要接她去城里住,都被她拒绝。“村里的地天天有人扫,垃圾天天有人收,我们再把房前屋后扫干净,田间地头垃圾堆也不见了,村里的环境好了,空气好了,住着比城里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