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及民生、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亮点在农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江苏视察,殷切希望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全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模式和鲜明特色,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经验。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1、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注重“江苏味道、盐城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全市一盘棋,全市哪个乡镇以什么建筑特色建镇区,产业以什么特色兴镇、美丽乡村以什么风格建设,政府要统筹规划引领,要着力先建好特色乡镇,再在特色乡镇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特色村建设。当前,农村“空心化”、“留守化”较为普遍,应该充分调查研究,将“留守村、空心村组”撤并,避免建成见景不见人。农村地域千差万别,美丽乡村建设绝不能一个模式,产生“撞脸”,急于求成,忽略自身特点,依葫芦画瓢,建成千篇一律的村庄。在农村基础设施、景点设计、民居修缮、立面改造、村庄绿化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要由市级层面差异化统筹规划,即实施“三个统筹”:统筹县(市)区、乡镇、自然村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各村庄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域文化精髓、地方文化传承、房屋建筑风格、道路河塘古木和乡风民俗等,力求既要传承历史文脉,又要彰显乡村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特别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底蕴,启动“百村故事”行动,通过咨询群众、查询镇志档案等渠道,全面征集乡村历史故事,形成留住美丽乡愁的软实力,把 “江苏味道、盐城特色”融入进去。
美丽乡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体,不能像城市建设一样,必须要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土风情,风味独特的农家菜、宜居的民宿环境、绿色生态的土特产。还要着力体现耕读文化的传承、农事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的乐趣,温泉康体、骑行漫游、休闲自驾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春赏花、夏尝瓜、秋摘果、冬品鲜”的四季旅游产品,增强游客吸引力。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 “一村一韵、一村一业”,充分彰显乡村特色和韵味,避免 “乡味不足”、“城味有余”的现象产生。美丽乡村建设更不能浮于表面、逞一时之功,而要美于持久、美在心灵、美出特色。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依托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铁站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与周边重要景点连点成线,沿线规划建成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谐美、风格各异、凸显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策应城市人群向往田园生活的休闲需求,迎合现代人慢生活、健康养生的消费需求和心灵归依,让他们“来了还想来、迷恋驻足”乡村田园生活。要以“全域景区化”、“村庄特色化”的发展理念,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培育与传承相融合,建精品亮点、串精品线路、成精品板块。加快串点成线,各县(市、区)每年打造1至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特别是要围绕丹顶鹤保护区、麋鹿保护区二个核心旅游品牌做足文章,在高铁站点与景区沿线乡村打造二条乡村特色旅游经济带,带动全市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 整合集聚各类资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乡村居民千秋万代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除了省、市政府给予部分奖补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镇、村级财力非常有限。破解这一瓶颈,这就要求整合集聚各类资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发挥乡村能人作用,夯实产业支撑。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定乡村产业发展布局,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鼓励乡村居民和社会资本有效合作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将休闲农业与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大力鼓励乡村居民将农村闲置的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采取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充分调动乡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盘活“荒地”,可用林地、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庄、自驾露营从事乡村旅游,让非耕农用地,在不改变农用性质的前提下采取作价入股、土地合作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探索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尝试国有资本引导乡村旅游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PPP模式。更要大胆吸引、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社会资本以各种灵活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引导工商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农业生态示范园,打造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做出乡土味道,让游客找得到乡愁。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版工程,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让大数据、云计算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与农村电商,做好“互联网+”这篇文章,打造一批智慧旅游乡村,从而增加乡村居民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力的经济支撑。
三、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引领乡村文明风尚。
美丽乡村建设要对乡村居民进行礼仪培训,见游客来了,笑一笑,主动打个招呼,用淳朴的乡音迎接四面八方来客,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要把细节做好,把乡土味道做足,要发挥乡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听取和吸纳当地乡村居民的意见建议。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的升级版工程。使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家园,让乡村居民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好富足的小康生活。要切实注重挖掘乡土文化,把乡村历史名人树起来、趣闻典故挖出来、古村旧貌整出来、小桥流水韵出来、民俗小调唱出来、传统美食做出来,将乡土文化打造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深受乡村居民喜爱的区域形象和特色品牌,使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乡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把每个乡村都建设成为具有苏北水乡特色的精品村。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盐城乡村居民生活的美好梦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是老百姓的共同愿景。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和文化富民为导向,积极加强教育引导,扎实推进好家风好家训、村规民约、道德讲堂的教化作用。树立乡村道德家庭、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作用,引领乡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和荣誉感。强化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乡村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定期组织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或乡村文化调演活动,丰富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市乡村逐步形成“以孝为先,以德为本”的良好风气,倡导良好的家风、民风、村风、乡风,让乡村居民潜移默化改变生活习惯和不良习俗。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引导乡村居民开诚信店、种良心菜、栽放心果、育品德粮、办文明农家乐,全面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引领乡村社会新风尚,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源动力。
四、积极鼓励乡村能人回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要积极宣传引导乡村能人回村创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使投资者投入有收益、有保障、有拓展。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乡村能人回村投资、大学生回乡创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打造乡村能人、大学生回村创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把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为群众办好事,得到党员群众拥护和信任的乡村能人、大学生调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引导乡村能人、大学生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推动者,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激发乡村能人、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人人投身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标本兼治、长效管护,探索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要紧持标本兼治、长效管护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政府要在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排放及垃圾处理三大方面,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是采用现代先进科技,分期分批、逐乡逐村,解决农村的安全饮水及污水排放问题,改变农村“饮水卫生不达标、污水横流”的现状,提升农村、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是采取多种方式分类分级对农村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除了不可降解的部分外,其他很大部分是可回收的有机物,可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市)区处理”的整治模式。建立村垃圾收集点,镇垃圾转运站,县(市)区垃圾处理厂,探索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县(市)区、镇、村三级督查考核体系,实行考核奖惩挂钩,推动乡村环境长效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落实管理主体。注重发挥村组干部、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威望人物的作用,成立理事会等村民自管自治组织,负责村庄日常管理,保持村庄良好风貌。通过开展创评活动,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清洁户”、“文明户”、“信用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监督的意识,调动乡村居民参与长效管理的积极性。以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村庄环境日常管护机制。
6、 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诚信品牌
监管部门要着力解决和回应乡村旅游领域中社会关注热点,积极倡导乡村居民自觉维护旅游市场诚信品牌。开展景区、旅行社、导游、饭庄、商店等不诚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社会力量、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力整治乡村旅游市场商业贿赂、高价服务收费等行为。重点解决社会和游客反映强烈的欺行霸市、虚假广告、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问题,坚决遏制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加强文明旅游、诚信从业的宣传,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从而营造文明的旅游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
“十三五”期间,我市境内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及快速铁路共约300公里,并按照既定计划完成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设。建成后,盐城与南通、连云港等周边城市将实现一小时内通达;与上海实现一小时通达,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生活圈;与北京实现四个半小时通达;与南京实现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左右通达。随着盐阜人民高铁梦想的实现,大都市与我们不再遥远,乡村旅游必然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这就要求我市紧抓机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助推盐城全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居民创效增收,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政协盐城市政协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保利来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