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商业快报  
海鑫钢铁破产重整真相 李兆会炒股十年赚42亿
2014-10-30 13:37:21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淡无盐  分享:


  仓促接班海鑫钢铁的李兆会多年来醉心投资,不喜实业,却没有果断将投资收益与实业运营分离开来。新财富复盘其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发现,他通过民生银行、兴业证券、山西证券等金股劲赚40亿元,媒体上关于其“炒股败家”的逻辑并不成立,但其在实业运作上,确也有解释不清的疑点和玄机。
  相比资本市场打拼的众多股民,李兆会以40.589亿元的投入获得42.446亿元的浮盈,投资业绩可谓相当出色。那么,他是不是一名擅长此道的高手?


  据新财富杂志报道,A股市场已有40余位富二代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他们还在逐步获得控制权。而新财富研究发现,其接班进程越深入,家族企业的超额收益越低。与此同时,脱离既定传承轨道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富二代接班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经营上的风险。
  海鑫钢铁的破产重整,海翔药业的易主,已成为其中的典型。遵循标准接班步骤培养的海翔药业少东家罗煜,在行业平稳发展时尚能Hold住,一遇风浪就加速撤离,且不论其是否涉赌,财富观与经营能力或是这个结局的决定性因素。
  而仓促接班的李兆会多年来醉心投资,不喜实业,却没有果断将投资收益与实业运营分离开来。新财富复盘其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发现,他通过民生银行、兴业证券、山西证券等金股劲赚40亿元,媒体上关于其“炒股败家”的逻辑并不成立,但其在实业运作上,确也有解释不清的疑点和玄机。
  当传承如陷阱,剖析失败的案例堪称最好的警示。
  李兆会“败家”真相
  海鑫钢铁的破产,使李兆会落下一个玩资本败家的名声。但新财富复盘他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发现,其过去十年间的股权投资竟有超过40亿元浮盈,仅民生银行、兴业证券两项股权投资,获利就在30亿元以上。这与舆论中“炒股败家”的李兆会大相径庭。
  不过,李兆会并非投资高手,其最赚钱的投资是民生银行、兴业证券、山西证券3只金股,收益则来自一二级市场套利。相比之下,他在二级市场的其他投资收获相对平淡。
  李兆会的溃败,当败在无心实业。作为仓促接班的富二代,李兆会不喜实业,但在继承的责任下,不得不将实业挑在肩上,却又疏于打理,任由其无序发展,最终走向破产。对于家族事业,到底是这样的坚守,还是及时的退出,才算最优选择?
  李兆会的另一失误在于,一直动用海鑫实业、海鑫钢铁两大主体在资本市场进进出出,而未能够成立一家专门的投资公司,将实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平台区分开来,将家族企业的经营与家族财富的管理区分开来,终致是非难辨。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由海鑫实业控股的海博鑫惠,如今已转移至李兆会之妹李兆霞名下,且资产上升至近百亿元。无论这一变动背后是否隐藏着李兆会保全家族财富的苦心,在海鑫钢铁风雨飘摇之时,这一安排看来都难起作用。2014年3月,海博鑫惠已同海鑫实业一起被债权人告上法庭,并申请财产保全。
  不管愿不愿意,李兆会的名声是坏了。伴随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鑫钢铁”)2014年3月全面停产,6月向地方政府递交破产重整预案,“败家子”的标签已经牢牢贴在他的身上。

  李兆会究竟因何“败家”?许多媒体的说法是“炒股”,“从实业大量抽血玩股票”,“海鑫钢铁被他当成了提款机”。
  这当真是事实吗?如果属实,那么,李兆会究竟在资本市场进行了哪些投资,其损益到底如何?他的炒股如何拖垮了海鑫钢铁?
  新财富研究员花费月余时间,从公开信息中查阅了李兆会自2005年以来进行的所有资本投资及套现行为,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们依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年报、招股书、股权分置限售股份解禁股东名单、各时期前十大股东、重要股东买卖记录以及深沪交易所的大宗交易记录等数据,比对所得,以尽可能追踪其每笔交易的成交时间段,确定合理的买入成本及售出价格。
  最终,我们发现,尽管李兆会无心实业有目共睹,在资本市场进进出出也都是事实,但是在资料所能复盘的公开资本市场上,他却是个大赢家!过去近十年间,李兆会不仅大举杀入民生银行(600016)、兴业证券(601377)、光大银行(601818)、山西证券(002500)等股票,入股民生人寿、银华基金等金融机构,还在二级市场小试牛刀(微博),涉足新能泰山(000720)、万向德农(600371)、益民集团(600824)等股票的买卖。而仅民生银行(600016)、兴业证券(601377)两项股权投资,其获利就在30亿元以上。加总来看,其股权投资至今仍有超过40亿元浮盈。显然,这与舆论中“炒股败家”的李兆会大相径庭。
  那么,李兆会是一个投资高手吗?他从资本市场获得的收益,何以未能解救海鑫钢铁实业之急?李兆会家族和海鑫钢铁,究竟走错了哪一步?中国民企家族可以从他的故事中获得什么启示?
  李兆会股权投资成绩单
  李兆会的主要财富,为李氏家族控股99.3%的海鑫钢铁(图1)。他的投资大戏,也以海鑫钢铁及海鑫钢铁控股90.93%的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鑫实业”)为主体展开。而正是实业平台与投资平台重合的这一安排,为李兆会日后的“败家”名声埋下了伏笔。


  民生银行
  李兆会在资本市场声名鹊起,自民生银行一役始。其入股成本仅为6.1亿元,套现金额约为32.13亿元,整笔交易浮盈26亿元。
  2004年,海鑫实业豪掷6亿元,受让当时的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中色股份手中持有的全部民生银行股权。这些股权于2004年12月15日、2005年9月17日、2006年12月29日分三批进行交割(表1)。


  2006年10月26日,海鑫实业持有的20160万股民生银行解禁。当年12月29日,中色股份又将第三批6809.922万股民生银行股份过户给海鑫实业。而民生银行2006年报则显示,截至当年底,海鑫实业仅持有其1.8亿股,这说明2006年10月26日至年末的两个月间,李兆会已大举减持了8969.7万股民生银行股份,按月末收盘价均价7.625元/股来算,这一期间其入账6.839亿元。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