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民国时期的颐和园门票等400余件历史实物亮相百年纪念展
1914年5月,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批示,颐和园成为首家向公众售票开放的皇家宫苑。此后,天坛、文庙、国子监、北海、景山等皇家禁苑也陆续面向公众开放。昨天,颐和园开放百年系列文化活动开幕。在德和园扮戏楼展出的400余件实物中,记者获悉,解放前颐和园处境艰难,曾依靠出租房屋、农田勉强支持运维。画家张大千、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等社会名流,即为听鹂馆、清华轩等著名景点的租客。
开放之初 颐和园门票一块大洋
据资料记载,颐和园的前身为清乾隆时期建成的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光绪皇帝重建该园并改名颐和园,供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但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清廷重建颐和园,但由于经费紧张,部分建筑及文物未能恢复原貌。“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宣统帝溥仪获得优待,带着清廷搬进了颐和园。”颐和园园长助理秦雷介绍道。
“刚开放那会儿,门票就要一块大洋,导游服务再收两块大洋,所以也是有钱人才会进去。”秦雷介绍,1914年6月,颐和园才正式确定不分季节、日期,向中外游人售券开放。
一百年前,一块大洋能买什么?当时的北京,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按当前2.5元/斤普通大米的市价计算,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50元。如今颐和园的门票为20元一张,比当年便宜不少。因此,百年间颐和园的门票钱着实是从“贵族”恢复到了平民水平。
运维艰难 被画家欠房租
“现在看到的这些建筑,很多都当过出租房。”扮戏楼展厅内,颐和园文物部工作人员向游人介绍从各方搜集到的大量历史实物。包括晚清颐和园门照、保存完好的消防工具、泛黄的地契账簿……“那时候圆明园、玉泉山、香山静宜园这一带,都是颐和园的管理范围。”展示的部分票据显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颐和园因缺乏资金来源无法周转,将万寿山、玉泉山下大量农田向周边农户出租,依靠收地租维持日常管理。
除了地租,房租是彼时颐和园更重要的经济来源。一张开于1944年的“房租收据”中写道,“今收到租户溥心畬交纳介书堂十八间,十四个月的租金共计叁仟贰佰柒拾陆圆(3276元)”。据了解,溥心畬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画家,也是清皇室宗亲。“虽然这时候不是收大洋,但也算是很大一笔钱。”秦雷介绍,颐和园内现存的许多建筑,都曾被租赁给社会名流,其租金则主要按面积、装修是否豪华来定。“这位溥画家,走的时候还欠颐和园一笔房租呢。”
240张老照片 展历史沧桑
“建国以后,颐和园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渐得到修缮。”工作人员介绍,到改革开放时期,颐和园进行大规模的古建修复,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均得到修复。据记载,1998年颐和园作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据不完全统计,颐和园年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成为国内外游客和外国友人游览皇家园林的必选之地。
昨天在万寿山前的景福阁,颐和园展示了240张老照片,反映这座历史名园的百年沧桑变化。“这些照片,有些是园内保存的,有些是市民捐赠的,还有些是从民间购买的。”一旁的益寿堂内,则正在举办“纪念颐和园对公众开放一百周年书画展”,展出李苦禅、范曾、刘大为等书画名家的50余幅真迹。同时,颐和园正式向社会征集各类历史资料,希望能够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 (记者 周敬启 摄影/记者 贾婷)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