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1910年,胡适参加留美考试,第一场考国文英文,国文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写下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不料改卷老师也有考据癖,居然给了他100分。这其中,自然有运气的成分。
百年白云苍狗,时至2014年,像胡适这样的高分作文似乎越来越不大为人所关注,倒是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零分作文即粉墨登场,受到欢迎。此一流变,意味深长。不过,要对作文考试真正有所理解,还得从它的源头——科举考试说起。
死记硬背难考进士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次年,科举正式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彻底分离。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考取“孝悌有闻”、“德行敦厚”、“文才秀美”、“才堪将略”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即写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关的论文。如此一来,读书考功名,成为读书人走向上层社会的终南捷径。
在唐朝,科举制大有发展,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其中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才能;明经着重考经义,有所谓“帖经”,将经书的任何一页揭开,把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覆盖三个字,让考生填充——相当于今天的填空题。
进士科要考文学能力、政治见解,因而得第较难,所以社会上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意味着,死记硬背或可考明经,要考进士,就很难了。到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了明朝,科举制越发完备,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取题,文章格式受到严格规定,开始先揭示题旨,叫“破题”,接着承接上文,为“承题”,再开始议论,称“起讲”,然后“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依序而写,被称为“八股文”。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到达鼎盛状态。
八股文“还魂”
1
1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