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时评  
你在"朋友圈"吗?吐槽点赞秀生活有人喜欢有人烦
2014-06-06 18:08:15  来源:华夏经济网  作者:神仙姐姐  分享:

  人民视觉

  继QQ、微博、人人网之后,微信及“朋友圈”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接触朋友圈,许多人都经历了类似过程。“低头族”为什么总低着头?谁最喜欢“朋友圈”?人们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朋友圈”?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与您一起探讨“朋友圈”现象。
  ——编者
  拉近感情,生活状态有了温度
  添加微信好友后,不仅能语音对话、群聊,还有“朋友圈”功能。我把同学和家里用微信的亲戚加了个遍,通讯录里有了“好友”,我就成了“圈子”里的人了。
  ——北京金融白领 吴琳
  掏出手机,打开锁屏,点开微信,指尖一划,进入了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这就是微信的朋友圈。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北京某金融机构白领吴琳的“朋友圈”格外热闹:除了儿童节和端午节祝福,她还“跟随”圈子里的朋友一起,领略了一把全国各地的美景美食。
  “大学同学小郑去了成都,打幼儿园就认识的朋友小林和家人去了乌镇,在我隔壁办公的同事小张和女友去了鼓浪屿……”打开朋友圈,吴琳指着“圈”里的一个个帖子,饶有兴致地说。
  吴琳和“朋友圈”结缘于2012年:“当时我在英国留学,国际长途不便宜,国内同学推荐了微信,刚开始时是被动使用。”吴琳说,用了几次之后,发现添加微信好友后,不仅能语音对话、群聊,还有“朋友圈”功能。“我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和家里用微信的亲戚加了个遍,通讯录里有了‘好友’,我也就成了‘圈子’里的人了。”
  网络社交圈子不是一个新鲜词,从QQ空间、校内网、开心网,再到微博、微信,关注一群人,晒照片、发状态、转发帖子……互联网串联起人们的时尚生活,微信的“朋友圈”成为最流行的一个。
  微信诞生于2011年。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目前,微信已经有超过6亿用户,成了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浏览微信“朋友圈”,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也逐渐成了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看谁在哪里玩,谁吃了什么美食,谁读了哪些好文字……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太有意思,当它们事关朋友时,就会与众不同。”吴琳说,亲友们发的多数是只言片语,由于彼此熟悉,生活状态变得有了温度。
  半年后,习惯看“朋友圈”、点赞、评论的吴琳,也开始了自我创作。“拍几张照片,发一段感悟,讲一则故事……内容只有好友可见,因为圈子里都是熟人,如果‘好友’们彼此不认识,也不会看到对方的评论,我也就放心地和大家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吴琳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回国时,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那次回来大大小小的聚会持续了半个多月,多半是从我的‘朋友圈’得知我回国消息的。”这次“朋友圈”互动,让吴琳感觉和朋友的距离更近了。
  从学校进入职场后,吴琳关注了不少微信公共账号,“朋友圈”里的内容扩展了不少。“每天去看看旅游、读诗、品茶类别的公共账号,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把其中的小窍门、新知识发送给好友们,‘朋友圈’整理和分类了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圈子’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广了。”
  如今,无论年轻人、老年人,还是学生、上班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情景,展示独特生活体验,关注朋友的动态,大家一起吐吐槽,偶尔点点赞。“朋友圈”,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1
1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