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莫/图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版课本修订版主编王旭明表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假’,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教材危机表现为强化话题,却忽视知识传授;强化学生活动,缺技术训练。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才能编辑出好的教材。”(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赞成
乐见教材去伪存真
中国教育,尤其是小学启蒙和中学知识的灌输,基本上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而是以成人式功利思维的灌输,去强制学生去学习,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或成人观念框架的人才。因而,从小学开始,一些思品类和爱国类课文的选撷,往往是经过成人净化乃至造假的内容。
去伪存真,让小学语文教材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孩子的生活,而非以政治家、道德家的高标准,去让孩子承受和其年龄不相称的语文教育。
语文出版社的这套小学一二年级教材,缩减了10%的篇目,减轻了学生负担;更新了25%的课文,强调了贴近性和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的去伪存真,则更难矣。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从过去的私塾蒙学到如今的教育,大抵都是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次。让语文教育,契合孩子心理,回归语文本身,让孩子在喜闻乐见中学好祖国语言,而非附加太多道德外挂,确属用心良苦。
值得一提的是,成人以矫饰高蹈的思维编辑虚假的小学语文教材,从教育实践的结果看,也效果不彰。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语文篇目,不仅未能达到宣教目的,反而成为新媒体时代被网民们冷嘲热讽的对象。可见,对于孩子,不管语文教材,还是其他课本,都不可以拔苗助长,更不能想当然地按照理想主义的道德宣教,去定制所谓合乎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才。否则,这样的人才定制,就成了龚自珍笔下的“病梅”,呈现的是畸形病态的“德美”而非全面发展。
一个女童因上国学班遭虐待的事件,固然是个体事件,但也凸显小学教育功利化的教训。不管是来自教育主管部门抑或学校家庭,按照自己的功利诉求,去要求孩子,就不再是理性的教育,而变成社会悲剧。
小学语文教育,教材要去伪存正贴近实际,也要担承其教育改革的正本清源重任。只有让中国学生从孩子起就喜欢语文课,也可能冲淡所谓国学对现代语文的干扰,亦可改变英语的喧宾夺主。 (张敬伟)
1
1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华夏经济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华夏经济网 www.huaxiajing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uaxiajingji.com 执行主编:慧文
京ICP备11009072号-3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